10月16日上午,教育学院“大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系列讲座”第七期如期举行,本期讲座由副院长许可峰教授主讲。2018级教育本科班同学现场参与,全院无课师生一百多人在线参与。
许可峰从最近两起网络热点事件,引出了“今天应该如何进行节俭教育”这一话题。他指出人们对聚餐行为习以为常,对“手抓羊肉”津津乐道,却纠结于“副校长吃学生剩饭剩菜”和“军训教官用手抓吃学员剩米饭”的卫生问题,说明这两起事件背后其实是文化观念问题,反映的是不同世代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城乡之间,乃至中西之间在节俭问题上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因此当我们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时候,并不能因此就为节俭教育提供必然的说服力,因为“传统”只是一个中性词,它在与“文化”放在一起时,似乎拥有了毋庸置疑的正当性,而在“现代”一词面前又成为一个贬义词,失去了话语强势地位。不同世代(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或经历,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或者惯习。这两个热点事件中的副校长和军训教官,他们的节俭教育行为也是基于自身的传统或者惯习。传统给群体提供共同的行为模式,惯习为个体提供不假思索的行为程序,从而使民族群体与个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永远遵循过去的传统和惯习行事,更不能仅仅基于传统和惯习开展德育,我们的生活与德育,需要一种布迪厄所说的“反思性实践”。
许可峰比较了中西之间在“言传身教”德育传统上的差异,以“宰我问三年之丧”中孔子与宰我之间的师生观念冲突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德育的优点在于更加重视继承传统,长于“以情感人”,但却不善于“以理服人”。在这方面,当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的时候,他实际上要说的是,“未经审思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不值得过的”。在传统社会,人的流动性很小,祖祖辈辈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之下生活,祖先的生活经验同样适用于子孙,也就很少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问题。但今天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全国、全球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激烈的文化观念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美德”搞“言传”,受教育者可能视之为保守和过时,基于惯习搞“身教”,受教育者可能视之为古板和怪癖。
许可峰认为,苏格拉底式的审思不是一种内心的自我独白,而是一种以公共言说为特征的对话方式,是一种集体性的审思或反思,从而促进民族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大学》的“作新民”和《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可以为我们解决多元文化时代的道德价值冲突,提供一种基于历史而又赋予时代特色的处方。“博学”意味着虚怀若谷,换位思考,多方面了解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个体的观念,对自身陈见和他人观念都持一种开放性的对话态度,这种对话就是“审思”,在此基础上实现“明辨”,在明辨的基础上再去“笃行”,这是我们今天进行节俭教育以及其他道德教育的合理路径。
许可峰指出,今天节俭传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以凯恩斯“节俭悖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节俭悖论”视节俭为经济发展的阻力,这种观点在我国目前也很有市场,这就使得人们的思想充满困惑和混乱,德育工作者自身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混乱,因此“如何进行节俭教育”的问题,不再是某个德育工作者个人的问题,而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新时代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讲话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这就为节俭美德教育奠定了更加深厚和宽广的思想理论基础。
许可峰还谈了自己从小接受的节俭教育,后来在对子女和学生进行节俭教育时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出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的经历,以此说明教育问题研究是一个“以教己者教人”的过程。学者研究教育问题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他们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别人对这个问题也不清楚,或者看似清楚其实并不清楚,这个时候就有了研究的价值和必要。作为师范生,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随时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习惯。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论文写作创新实践,首先是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例如有位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小学阶段班级管理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是每一个师范生将来都可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调研,但是基于文献阅读的理论性分析整合,也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师范生的研究方法,因为它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基于探究的过程,并成为一种终身化的生存方式。


文/图:马博慧/审核:张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