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验环境 >> 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 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


高原环境与疾病基因相关研究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4-06-16 信息来源:医学院实验室  浏览次数:2089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实验室建设的背景

我校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是根据我校地处陕西内地,依靠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省部共建支持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项目,将我校医学院、民族研究院以及体育学院的在西藏乃至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的临床医学、民族学以及体育运动教育专业等实验室进行整合组建而成的。充分利用了我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药理学以及民族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在高原生命科学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于2004年开始通过国家教育部和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先后对我校的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项目实施共建,2006年“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分别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这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的确立,从而彻底改变了我校在高原科学研究实验的建设观念落后,实验室建设规模小,教学仪器设备陈旧,使用率不高、实验仪器设备投入资金不足的现状。从而也使实验室管理体制与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达到西藏和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需要的目标和规格,以便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我校开展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问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这两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进行西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高原聚居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及西藏少数民族人类基因数据库的建立;西藏大骨节病人群发病的分子水平研究以及高原环境对人体脏器影响的血管构筑差异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对西藏高原聚居各民族人类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成果,结合西藏地产藏药指纹图谱分析的基础性研究,加强西藏地产药物的开发研究,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人类基因与群体/个体特异性的药物设计与治疗方案研究,开展西藏藏药靶识别以及天然与合成药物的筛选与设计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提高西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速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体质人类学二级学科为基础,开展西藏各地区人群各体质结构特点研究,建立信息库。

这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群体遗传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服务平台,对我校在开展高原医学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学生的培养搭建了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对于2011年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获得硕士授权,同时为我校“十二五”期间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点实验室现有的技术力量

1、学术队伍

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康龙丽教授,(博士),担任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来,在大骨节病的致病分子机理与治疗研究、西藏少数民族群体基因多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研究二个方向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复方硼”治疗地方性氟骨症、膝关节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大骨节病等已用于陕西、西藏和青海等病区,收到良好效果。康龙丽教授主持的“西藏珞巴族门巴族和人群体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获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持的“西藏各民族群体的分子遗传结构分析研究课题,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东亚教授,西藏民族学院医学院院长,担任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来,重点从事西藏少数民族群体基因HLA-A、B等位点多态性分布研究以及高原相关疾病分子病理研究,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在少数民族群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和高原相关疾病等多学科领域研究上取得了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

2、骨干力量

两个重点实验室目前现有教师50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4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0人,其中博士11人(含在读2人),硕士25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5%以上。培养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研究生8名。

3、建设条件

二个重点实验室位于我校第二教学大楼一、二层及实验楼,实验室面积达3000m2 从2006年开始,通过省部共建项目以及自治区财政专项支持共获得2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其中2006年391.46万元、2008年358.76万元、2010年239.8万元、2011年300万元、2012年300万元、2013年 200万元、2014年100万元使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900余万元,其中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流式细胞仪、核酸蛋白定量仪、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PCR扩增仪、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二道储存式肌电图仪,脑组织切片机、药理药效实验专家分析系统、全自动实时生理信号参数标测分析系统、神经信息重建分析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开展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和高原疾病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2010年7月高原环境与疾病基因相关研究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建“高原医学与基因地理学联合研究基地”,形成的一个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实验教学科研基地。

三、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

1、人才培养水平提高

2006年以来依托 “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和 “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并逐步完善了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使得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免疫学(高原环境下疾病的免疫分子机理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高原人体结构测量与数据信息处理方向);病原生物学(高原地区结核菌耐药机理研究方向)以及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高原抗缺氧机理研究方向)等二级学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雄厚,人才梯队相对完善,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西藏特色的学科。成为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新增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单位。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常见病、多发病的免疫分子机理研究、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高原地区结核菌耐药机理研究、高原人体结构的数据信息处理以及高原低氧环境下人群病理生理机制等特色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2、科研成果特色鲜明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不断投入使科研平台得以逐步完善,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多,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医学院教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8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7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两项。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校内课题38项,科研经费额达到370.7余万, 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藏医药)防治西藏大骨节病”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染色体、mtDNA多态性与西藏民族的遗传结构”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血清-蛋白质组学逆向识别高原低氧习服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及功能鉴定”研究1项;国家民委课题“藏药诃子抗高原病作用”的研究1项;教育部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西藏东南部地区人群的精细遗传结构分析”研究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长鞭红景天悬浮细胞体系对高原典型环境因子应答基因的筛选”研究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一般项目“高原人群肺溶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的研究” 、“人类血浆AVP基因多态性与高原习服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2项;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七十味珍珠丸在大鼠脑缺再灌注中的分子保护机制”研究以及“长鞭红景天悬浮细胞体系抗逆因子的筛选”研究等2项。

在此基础上,2011年康龙丽教授主持的“西藏珞巴族门巴族和人群体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和“西藏各民族群体的分子遗传结构分析研究课题二项科研成果分别获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承担了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实验教学,每年承担31门医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完成181个教学实验项目。同时还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57项,获得“挑战杯”国家级奖项一项,自治区级奖项两项。使其成为了培养西藏地区所需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实训基地。 

四、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目前重点实验室作为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承担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对其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受到一定的影响;

2、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由于投入有限,其配套设施(配件、耗材不完备等原因,使承担自治区或国家部委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受到制约。

3、科研团队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尽合理;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上的整体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

5、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高原生命科学研究技术在日新月异,而与西藏高原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的仪器设备要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为改善实验室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民族教育、高原医学教学、科研服务,亟待加强生命科学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因此,希望得到科技厅的支持,把我校“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和 “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纳入到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当中。

五、实验室今后建设方向

1、整合学科力量,实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突破

以西藏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依托我校现有的“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和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优势学科力量,组建西藏民族学院高原相关疾病研究科技创新平台,以基因组学技术为支撑,通过筛选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相关基因和蛋白,揭示高原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高原环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努力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组建较高水平创新团队,经过4~5年的努力,主要研究方向达到国内相关领域先进水平,最终实现从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2、构建具有高原疾病研究特色的较高水平研究平台

依托我校现有的科研队伍,利用对口支援教育部重点大学对口专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利用“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和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 以高原环境下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较高水平研究平台,即形成:1、高原环境心血管等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2、高原环境相关疾病基因筛查分析技术平台;3、西藏少数民族基因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技术平台;4、高原人类体质结构生物信息处理技术平台;5、高原环境代谢性疾病研究技术平台和西藏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与筛选利用研发等技术平台。在高原环境心血管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高原环境骨关节病分子机理研究、高原环境人类体质结构信息数据处理研究、西藏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高原环境代谢性疾病机理研究、西藏地产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与筛选利用研究等方面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立开放式科技平台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平台的科技实力,努力使“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和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成为西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