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04 信息来源: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浏览次数:1048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7月1日,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相关领域40余名专家学者和100余名学校师生参加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及深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清华大学姜景奎教授、李希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南京大学王世清教授,兰州大学毛世昌教授,四川大学李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孙勇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高颖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杨亚波副研究员、陈朴研究员,西藏大学久毛措教授,深圳大学戴永红教授,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张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东红副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王鹿鸣老师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我校狄方耀教授、张传庆教授、赵家红教授、刘妤教授、王毅副教授及我校特聘教授朱明研究员等参加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旺次仁向研讨会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主持。

罗旺次仁在致辞中强调,西藏是陆上丝绸之路南路分支的一部分,是中国与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大局出发,赋予“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的战略任务。他指出在西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学校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设立了南亚研究所(中心),并始终以“聚焦南亚、问题导向、学术为本、专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库作用。他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围绕推动西藏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大局,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商新时代西藏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计,为更好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贡献理论智慧和学术力量。

在主旨演讲、分组研讨环节,24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实践理念出发,重点围绕西藏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易落地的咨政建言。

通过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西藏文化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与有关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藏族史诗《格萨尔王》是西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的突破口,有巨大的交流空间;中华藏文化是喜马拉雅山区域的主导文化,对印度文化及周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跨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合作前景广阔,更是西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眼;西藏应在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喜马拉雅生态保护、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高原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增强话语权,在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中贡献独特力量;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自信与自觉建构中,西藏更要突显地区合作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立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发挥西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面向南亚重要通道建设协调推动“五通”建设;西藏需要加快提升与其他周边省区及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充分发挥区域物流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实施中尼铁路建设对中国与印度关系转圜具有重要意义,而“拉链原理”对中国推进与周边国家高质量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动力机制构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启示。

同时,有关环边疆带经济重构与西藏双循环新格局构建、西藏边境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融构逻辑、西藏边境地区语言安全、“藏缅走廊”及佐米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印太战略对我国西部边疆安全的影响、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坝建设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南亚减贫合作议程设置分析,以及印度对尼泊尔参与“一带一路”的认知分析等议题,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关注点。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主办,我校南亚研究所(中心)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