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学术论坛

西藏七支民间藏戏队走出资金困境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7-07-07 信息来源: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6195
西藏七支民间藏戏队走出资金困境之我见
李宜
 
 
西藏藏戏是藏戏的母体剧种,对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藏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是目前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每年承担 60多次下乡演出任务;除此之外,藏戏演出主体还包括活跃在农牧区的200多支民间藏戏队。其中,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觉木隆及尼木塔荣这七支具有几百年历史且拥有国家级藏戏流派传承人的藏戏队在西藏受到广泛的尊重和欢迎。这些藏戏队分别担负着传承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觉木隆和塔荣各流派传统表演技艺的重任,其发展直接影响到西藏藏戏的传承和保护。
1951年以前,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觉木隆和塔荣这七个戏班每年雪顿节期间都要到罗布林卡向达赖及其僧俗官员、广大民众表演藏戏。江嘎尔和觉木隆等戏班还曾多次被邀请到印度、不丹、锡金进行演出。“文革”期间,他们被迫停止演出。1980年后,这七个藏戏班重建戏队,恢复演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这七支藏戏队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甚至面临传承危机。具体表现为:演出服饰面具比较陈旧且没有专人管理;演员排练、演出机会较少,表演水平有待提高;传承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且许多传统技艺已失传。探究其原因,各藏戏队活动资金短缺是形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因素。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次到西藏进行田野考察获取的资料,拟就这些藏戏队如何走出资金困境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
一、各藏戏队转变传统理念,谋求自身发展
2006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国家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宾顿巴中的嘠玛次仁、白梅,扎西雪巴的尼玛次仁、次仁旺堆、迥巴的朗杰次仁,江嘎尔的拉多,湘巴的次仁多吉以及觉木隆的旦达和大次旦多吉分别被授予这六个藏戏流派的国家级传承人称号。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传承人中欧噜雪吧成为尼木塔荣藏戏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10位国家级藏戏流派传承人,他们分别是西藏藏戏七种流派传统技艺的拥有者和传承者。
2009年起,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来保护藏戏。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旺旦增副主任告诉笔者:2009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给六支藏戏队各拨款4元;2010年拨款7万元;2011、2012年分别拨款8万元。2013年给七支藏戏队分别拨款9万元。除此之外,给国家级藏戏流派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这些专项资金大大改善了七支藏戏队的现状,对藏戏流派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觉木隆和江嘎尔这两支藏戏队除国家拨款之外,还有一定的戏金收入;而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湘巴和塔荣等七支藏戏队则主要依靠国家所拨经费来支付各种费用,维持生存。
藏戏队每年支出费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用于更新演出服饰、面具和道具等,需要2万元左右;另一部分用于支付演员排练和演出的误工补助,需要8万元左右。藏戏队的演员主要来自本村农民,排练时,每人每天平均拿50元左右的误工补助。正式演出每人每天补助约80元。藏戏队最少按20人计算,每年用于排练和演出费用至少在8万元以上。这些演员平时在家忙农活,闲时迫于生活压力纷纷出外打工,在藏历新年、雪顿节和望果节等有演出活动的前几天回家参加排练。近两年,农民外出打工一天收入在80100元之间。因此只有各藏戏队排练和演出的补贴等于或略高于外出打工收入,演员才愿意从打工潮中退出,留出更多时间在家参加排练以提高表演水平。这样一来,藏戏队一年正常运转所需费用最低都在10万元以上。可见,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每年所拨经费不能完全满足这七支民间藏戏队一年所需基本费用。目前,藏戏队活动资金不足,每年没有多余资金来更换演出服装和面具;也没有足够资金给演员提供更多排练补助,于是很多在外打工的演员不愿回村参加排练。演员演出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藏戏队集中排练时间较少,演员表演水平很难提高,有些难度较大的传统技艺甚至已经失传。因此,迅速解决这七支各藏戏队目前的资金困境就直接关系到藏戏各流派的传承和保护。
笔者认为,各藏戏队要改变目前资金缺乏状况,就不能存有“等、靠、要”思想,完全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现状,而应转变传统理念,主动谋求自身发展。过去,西藏各戏班演出一般都是支差戏,属于义务演出,不收取戏金,只在演出即将结束时接受观众的捐赠。日本僧人青木文教在《西藏游记》中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剧团由政府指定有五六派,平常住居各乡里,私领地的税,可以不纳,以演剧为代,每年一次。到观剧季节,前藏就到拉萨,后藏就来日喀则,先为法王和政府演剧,以尽义务。观剧人一盖不出钱,他们除得政府贵族和一般看客的赏赐以外,没有征收戏资的。”[1]另一位曾经到西藏实地考察过的日本僧人多田等观也在书中指出“这些剧团可以从早到晚演一出戏。演员仅限于两、三个部落的人员,政府对这些部落实行免税。”[2]由以上内容可以得知,过去传统藏戏的演出都是以演戏代替税收的支差戏,一般不向观众征收戏金。
笔者在多次田野考察中发现,这七支藏戏队中除觉木隆每场演出大约收取3000元左右戏金,江嘎尔在近两年的商业演出中收取一些戏金外,其余五支藏戏队大多遵循自娱自乐、不收戏金的演出习俗。邀请方为藏戏队提供食宿,偶尔给800元左右的汽油费或一些酥油、青稞等实物。相对于藏戏队每年高达10万元的支出费用,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其它几支藏戏队应积极转变传统理念,学习觉木隆的经营模式,改变义务演出习俗,收取一定戏金,从1000元开始起步,逐渐增加,从而提高藏戏队收入,逐步走出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依托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建立藏戏文化园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来西藏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西藏旅游业接待中外游客869.76万人次;总收入达97.06亿人民币。新华网拉萨2013年1月10日报道,2012年西藏旅游业接待中外游客105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6.47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1.7%和30.3%。据2014年1月15日的《拉萨晚报》报道:2013年西藏旅游业接待中外游客1291万次,旅游总收入165.1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2%和30.6%。新华网拉萨2015年1月19日报道,2014年西藏旅游业接待中外游客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0%和23%。全年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显示,近几年到西藏旅游的中外游客飞速增长。藏戏可和旅游业互相联姻,依托蒸蒸日上的西藏旅游业,建立藏戏文化园,从而增加商业演出机会,这对目前面临生存困境的民间藏戏队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第一,西藏自治区可以在旅游胜地拉萨建立藏戏文化园。西藏藏戏的传统演出时间在雪顿节、望果节及藏历新年,演出季节性较强。藏戏文化园建成后,可每天邀请不同流派的藏戏队演出经典剧目,给中外游客呈现不同表演风格的藏戏大餐。这样,一年之中无论什么时间来拉萨的中外游客都有机会观赏到西藏各地不同流派藏戏精彩的表演,既弥补了游客们在藏戏演出季之外来西藏无法观看藏戏的遗憾,又弘扬了藏族传统文化,还可增加各藏戏队的收入。
第二,利用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当地建立各流派藏戏文化园。觉木隆藏戏队位于堆龙德庆县的乃琼镇,距拉萨市中心大约12公里;宾顿巴和扎西雪巴藏戏队分别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和乃东县;迥巴和湘巴藏戏队则分别位于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南木林县。这些地方的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互相协作,在风景优美、游客众多的旅游场所建立各流派文化园,为藏戏队提供演出场所。旅游旺季每天按时给游客表演最擅长的经典剧目和精彩片断,既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和收入。如江嘎尔藏戏队所在的日喀则地区仁布县,东距拉萨170公里,西离日喀则110公里,又紧邻 G318国道。仁布县文化管理部门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江嘎尔藏戏队从山沟里搬出来,成立专业的江嘎尔藏戏演出团体,在拉萨到日喀则的黄金旅游线上定点、定时进行演出。如今,江嘎尔的藏戏表演已成为此旅游线上向中外游客展现藏民族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其它藏戏队也可以效仿江嘎尔这种经营模式,努力寻求商业演出机会,不断提高藏戏队演员的表演水平和经济收入。
第三,保持传统藏戏原生态的演出形态。“原生态保护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是指以维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原型为准则,依托文化母体,注重文化生态,主张在原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保护的一种创新机制。藏戏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产生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如果离开了孕育它的特有文化氛围,也就失去了其根基和个性。”[3]藏戏文化园应保持藏戏广场演出这种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藏戏演出时,“白天在户外所定的广场,或在野外草地上开演,这就是戏园了”[4] 演出场地中间搭一顶绘印有喷焰法轮、八宝吉祥等民族图案的白布帐篷,用于防晒、遮雨和划分演员表演区。帐篷下面竖一根细杆,细杆顶端系有捆扎成束的绿色树枝、小麦穗或青稞穗等物,象征丰收之意。树枝和麦穗下一般挂有戏神——汤东杰布的唐卡画像,有的戏班供奉汤东杰布塑像,唐卡或塑像上都挂有洁白的哈达(参见图1)。画像下面摆放一张藏式桌子,藏桌上摆有象征五谷丰登、牛羊兴旺、吉祥如意的切玛、净水、青稞酒、酥油花、鲜花等供品(参见图2)。演出时,这些供品后面成为临时存放小道具的地方。帐篷一边专门留有乐队伴奏的地方,仅有两位乐师或一位乐师敲鼓击钹伴奏。几百年来,传统藏戏一直在如此简单的广场布景下进行演出。
 
 
图1 传统藏戏广场演出中
所搭帐篷及悬挂汤东杰布唐卡
 图2 藏桌上摆放的切玛、
酥油、净水、鲜花等
 
在广场演出中,“由于演员与观众同处在一个平面空间,而且相距很近,便于形成双向交流的格局和戏剧时空的自由转换。这种双向交流,使演员的表演激发了观众的思维、想象和兴致;同时又反作用于演员,刺激了他们的表演热情和创作欲望。可以说,广场演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这一戏剧效应,使他们进入了共同创造的艺术境界。”[5]演员利用和观众同处一平台的优势在表演中经常增加和观众的互动环节(参见图3)。如剧中表演寻找某人时,这个角色有时就躲藏在观众中,寻找的演员请围坐四面的观众帮助找寻,直到观众找出这个角色才继续表演。又如《卓娃桑姆》中的牦牛舞在表演时经常舞到观众群中,同时做各种动作和周围观众互动,使演出气氛达到高潮(参见图4)。可以说,藏戏的广场演出“属于一种通过最大限度的开放空间来实现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表现形式。”[6]
 
 
 
 
 
图3 传统藏戏广场演出中演员和观众互动
图4  舞动到观众群中的牦牛
 
藏戏文化园可在园中的草坪或空地上划出表演场地,使演员和观众同处一空间,有利于场上和场下的交流。笔者认为除保留藏戏广场演出布景外,还可以在表演场地旁边放置一块电子屏幕,用藏语、汉语和英语同步显示演员的唱词等表演内容,以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戏剧情节。
第四,保留观众休闲娱乐化的观赏方式。传统藏戏演出时不分幕次和场次,连续演出七、八个小时,期间“没有一时间休演;但是伶人和游览者,遇到适当的时间,可以随时休息和吃食。”[7]人们观看藏戏时,往往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铺上自己带来的卡,然后在桌凳上面摆上青稞酒、酥油茶、牛肉干、新鲜水果或藏式点心等,最后家人、亲朋好友围坐一起欣赏藏戏。由于所演剧目已经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观众比较熟悉剧情和人物,看戏主要是欣赏演员的唱腔、舞蹈和特技。所以很多观众一边着藏戏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捻着佛珠,饥饿、口渴时,顺手拿起身边的青稞酒、酥油茶、藏式点心等随时饮食(参见图5、图6)。“戏不动人,大家就吃吃喝喝,互相谈论,名演员一出场,又放下饮食聚精会神观看。”[8]这种随时饮食的休闲娱乐化观赏方式使观众更易放松心情,更易释放内心的压力
笔者认为藏戏文化园应保留观众四面围坐、休闲娱乐式地传统观戏方式,免费为观众提供酥油茶、青稞酒和藏式点心。使游客在看戏过程中随时喝茶饮酒、品尝点心加深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切身感受。尝试传统藏戏演员利用与观众同处一平台,增加观众参与环节来调节演出气氛以及观众一边看戏一边随时饮食的休闲娱乐化地观赏方式来改变其它戏曲演出过程中观众与演员零互动、正襟危坐的剧院观赏模式,或许可以为改善我国当下戏曲观众萎缩现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图 5 在罗布林卡带着酥油茶、
甜茶等边看藏戏边摇转经筒的老人
图6 在罗布林卡一边看藏戏一边喝捻佛珠的老人
 
三、政府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扶助藏戏
笔者在调研中得知,每年虽有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这六支民间藏戏队,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藏戏队所面临资金困境。笔者认为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鼓励企业投资藏戏队,帮助其摆脱资金困境,促进藏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拉萨市城关区雪巴拉姆藏戏团的经营模式是目前企业资助、扶持民间藏戏队发展较为成功的案例。”汉语意为宫殿之”。1960,居住在布达拉宫下面曾支应布达拉宫各种差事的农奴成立了业余藏戏班。他们邀请原功德林戏班演员珠琼担任戏师,主要学习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流派表演艺术。1962年,原功德林戏师玛益拉加入并和珠琼一起经营该戏班。“文革”开始后,雪业余藏戏班停止演出。1979年,在雪居委会支持下,雪业余藏戏队重新组建并恢复演出。30多年来,这民间藏戏队参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藏戏汇演和比赛中多次获奖,深受拉萨市及周围地区观众地喜爱
2004年4月,雪拉姆戏队并入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圣地公司专门藏戏队订饰、道具,并在拉萨东郊喜马拉雅饭店为提供了固定演出场所——“雪拉姆藏戏演出厅。雪巴拉姆藏戏队白天在演出厅排练,晚上为来拉萨旅游的中外游客做专场演出。同年8月10日,雪巴拉姆藏戏团演出公司正式成立,成为西藏第一个商业的民间藏戏演出团体每年演出200多场次。为使游客更好了解所演剧目内容,演员表演时,演出厅内设有电子屏幕同步显示、英语字藏戏虽然在室内小剧场中演出,但是他们仍然保留传统戏广场演出的形态。通过简单的布景、绚丽的面具、华美的服饰和悠扬的唱腔使中外游客观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表演2010年,笔者去雪巴拉姆藏戏团调研时得知当时的演出门票是180元一张。2013年3月,因喜马拉雅饭店装修,雪巴拉姆藏戏艺术团搬迁入拉萨民族文化艺术宫和西藏圣地天创艺术团合作演出大型历史史诗《喜马拉雅》,其中穿插有藏戏片段。门票分280元、380元和580元三种。
藏戏演出一般不收取戏金,在演出即将结束时,观众常馈赠青稞包裹着钱币的哈达。所以戏队每场演出得到的报酬。过去为了生存,雪巴拉姆藏戏队的演白天演出后,晚上游客常去的餐厅或酒吧兼职表演,以获得微薄不固定的收入。雪巴拉姆藏戏队并入西藏圣地公司后,藏戏团的演员根据自身条件每月从公司领取固定工资,最高的一个月可领取三四千元。演员有固定收入后,白天排练,晚上演出,藏戏表演技艺提高很快。目前,雪巴拉姆藏戏团共有演职人员42名,其中女演员23名。团长边巴斯暖,1971年出生,12岁开始学艺,师承著名戏师玛益拉和甲央洛旦。副团长,边巴次仁,1978年出生,10岁开始学艺,师承甲央洛旦。雪巴拉姆藏戏艺术团主要演出八大传统藏戏中的《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蚌》《白玛文巴》和《诺桑王子》五个剧目。2012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第一届全区藏戏大赛中,该剧团荣获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3万元奖金。圣地公司帮助雪巴拉姆藏戏团走出生存困境,雪巴拉姆藏戏团在日常演出和参加比赛中也为圣地公司扩大了宣传,提高了知名度,这种互惠双赢的做法有利于藏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正如西藏圣地有限公司总经理单绍和雪巴拉姆藏戏团演出公司成立挂牌仪式上所言:“保护藏戏的途径有很多种,国家拨款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觉得保护藏戏必须要把它‘做活’,而产业经营有利于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延续下去。”[9]
笔者认为西藏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雪巴拉姆藏戏团这种职业化、商业化的演出模式。各级政府除给各藏戏队直接拨款外,还可以制定、出台企业扶持民间藏戏队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明文规定资助藏戏队的企业可减免一定租税等,从而使企业在扶持藏戏艺术发展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鼓励企业主动投资藏戏队。这样既可减轻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压力,又能迅速解决各民间藏戏队的经济危机,可谓一举两得。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觉木隆和塔荣这七支著名民间藏戏队可以尝试雪巴拉姆藏戏团的经营模式,在保护藏戏艺术特色的前提下逐渐走上职业化、产业化道路,以摆脱目前资金困乏状况,使藏戏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觉木隆和塔荣这七支民间藏戏队在转变传统理念,改变演出习俗,谋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可以依托西藏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在保留传统藏戏原生态演出形态和休闲娱乐化观赏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藏戏文化园,增加商业演出机会,提高藏戏队经济收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西藏自治区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功能,通过制定企业扶持民间藏戏队的文化艺术奖励与补助的相关法律文件,鼓励众多企业出资扶持藏戏队发展,帮助其走出资金困境,确保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戏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注 释:
①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和觉木隆这6支著名藏戏队的历史、现状及传承人生存困境等详见笔者《西藏国家级藏戏流派传承人生存现状及其对策》一文,《文化遗产》2013年第1期,本文不再赘述。
采访对象:阿旺旦增,地点: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办公室,时间:2011年8月16日上午,2013年8月20日下午。
③切玛:藏语译音,汉意为“糌粑酥油饰品”,又译“五谷斗”。西藏一般使用窄底敞口反梯形的木盒,中间用木板分为两小格,
内盛拌好的酥油糌粑、熟人参果,炒麦等物,上面插有青稞穗、鸡冠花以及用酥油做的称为“吉卓”的彩花板(现常用彩绘的木板代替)等饰品,常在藏历新年和一些隆重的节日摆放此物。
④雪巴艺术团资料主要根据笔者2010年8月12日和2013年8月19日采访斯暖团长录音和本团资料《雪民间藏戏艺术团的历史及基本情况》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 (日)青木文教著,唐开斌译《西藏游记》,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13页。
[2] (日)多田等观著,钟美珠译《西藏纪行》,许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3] 蒋英《保存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从藏戏申遗的优势及原则谈起》,《四川戏剧》2009年第4期。
[4] (日)青木文教著,唐开斌译《西藏游记》,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12页。
[5] 李悦《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西藏藏戏》,《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
[6] 姚宝瑄、谢真元《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
[7] (日)青木文教著,唐开斌译《西藏游记》,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13页。
[8] 刘志群:《藏戏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戏剧艺术》1982年第3期。
[9] 摘自2004年,8月11日《光明日报》。
 
 
     原载《四川戏剧》2015年第5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