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实验教学大纲


诊断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4-04-16 信息来源:医学院实验室  浏览次数:2858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0413010s

课程名称:诊断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和年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  二年级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课程总学时:85学时(理论:51学时,实验:34学时)     学分:5

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的基础。《诊断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态度在各种情况下去认识疾病。课程内容是各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实践的训练,在教师带领下反复进行规范化体查手法的操作和进行问诊、写病史的训练,经过上述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收集病史,独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诊断学》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常见症状、检体诊断、常用诊断技术、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诊断学及内镜检查

推荐教材:

教科书。邓长生主编,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4月

参考书目: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邹萍,魏武,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王鸿利。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步务会通过文件,2002

二、课程总目标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是培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诊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通过检体诊断的实习,要求掌握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顺序和基本方法,熟悉各种生理和病理体征,并能正确地加以描述和记录。 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并能解释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大纲内容 

实验一   问诊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问诊的内容;

2. 熟悉:问诊的概念、重要性、方法与技巧。

3. 了解:特殊情况下的问诊技巧。

【实验内容】

 一般项目

主诉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起病情况、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既往史;(系统回顾)

5.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吸毒史。

6.婚姻史

7.月经史:月经史的记录格式

8.生育史

9.家族史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准备3-5名患者。

实验二   一般检查与头颈部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一般状态检查内容,熟悉正常及异常体征辩认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头、颈部检查的顺序、方法和内容,

3、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一般检查:

1.1.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

1.2.发育和营养:发育一般以年龄、智力及身高、体重的关系以及躯干、四肢生长比例是否匀称来衡量、确定营养状态必须以皮肤、毛发皮下脂肪及肌肉等情况综合判断,不能单纯以肥瘦为标准。

1.3.面容和表情:急性病容、某些疾病的特殊病容。

1.4.意识状态: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1.5.体位:自动体位,被动和强迫体位。

1.6.步态与姿势。

1.7.皮肤和粘膜。

1.8.浅表淋巴结检查:注意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压痛等。

2、头颅:大小、外形和运动情况。

3、头部器官

3.1.眼:眉毛、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眼球、眼球运动,调节反射与辐辏反射。

3.2.耳:外耳道(溢浓)、乳突(红肿、瘘管、压痛)、听力(正常、减退、聋)。

3.3.鼻:外形、通气、分泌物、鼻血、鼻翼扇动、鼻窦(上颌窦、额窦、筛窦)有无压痛。

3.4.口腔:口唇,粘膜、牙齿、牙龈、舌、口咽、扁桃体(大小、充血、分泌物)。

4、颈部

4.1.外形及运动情况:有无斜颈、疤痕、运动障碍及强直。

4.2.颈部软组织有无包块,淋巴结有无肿大。

4.3.颈部血管:颈动脉搏动,颈静脉搏动、颈静脉怒胀,血管杂音,静脉"营营"音。

4.4.甲状腺:有无肿大、肿大程度、硬度、对称否、表面情况(平滑或结节)、压痛、有无震颤、血管杂音和吞咽动作的关系。

4.5.气管:气管位置有无移动。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有关头颈部检查体征的图片和录像。

2、正常检体示教,同学互相检查。

实验三: 正常肺部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胸部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解剖区域。

2、掌握胸部及肺的视诊及触诊的内容和方法。

3、掌握叩诊的基本检查方法,识别四种叩诊音,掌握肺部叩诊的顺序和肺部叩诊音的正常分布。

4、掌握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正确分辩四种呼吸音及其在正常肺部的分布。

【实验内容】

1、辩认胸部体表标志。

2、胸部视诊

2.1. 胸壁、胸廓、乳房有无异常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2. 呼吸运动、呼吸类型、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3、胸部触诊:

3.1. 气管位置、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压痛、皮下捻发感和摩擦感。

3.2. 女性乳房触诊:注意体会硬度和弹性、有无压痛和包块。

4、胸部叩诊

4.1. 被检查者体位:平卧或端坐,胸壁完全袒露,两臂自然下垂,肌肉松驰,检查背部时两臂交叉合抱于前胸。身体稍后前倾。

4.2. 叩诊方法:一般采用间接叩诊法,叩诊顺序一般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左右对称,先前再后,作左右两侧对比,上下比较。

4.3. 叩诊音:清音(肺野)、浊音(肝脏和心脏相对浊音界)、实音(肝脏和心脏绝对浊音界)、鼓音(胃泡区)。

4.4. 肺界的叩诊:肺上界、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

5、听诊

5.1. 正常呼吸音:首先应熟悉四种正常呼吸音的性质及其分布区域。

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

5.2. 病理性呼吸音病理性肺泡呼吸音病理性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5.3. 罗音干罗音(鼾音哨音),湿罗音湿啰湿啰湿啰捻发音)。

5.4. 胸膜摩擦音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模拟人肺脏听诊。

2、看录像,

3、正常查体示教、同学互相检查。

实验四    肺部病理体征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胸廓、肺脏各种病理体征,并学会其检查方法。 

2、了解胸廓、肺脏病理体的发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视诊 

1.1. 一般状态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口唇是否发绀等。 

1.2. 胸壁胸廓形态。 

1.3. 呼吸类型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1.4. 呼吸运动  观察呼吸运动频率、节律有无异常改变

2、触诊 

2.1. 呼吸运动。 

2.2. 触觉语额。 

2.3. 胸膜摩擦感。 

2.4. 胸壁触痛。 

2.5. 皮下气肿  捻发感是胸壁皮下气肿的一种特征。

2.6. 气管位置。 

3、叩诊 

3.1.肺部异常叩诊音浊音或实音鼓音过清音

3.2.肺界:肺上界肺下界肺前界 肺下界移动度

4、听诊 

4.1.病理性呼吸音病理性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病理性肺泡呼吸音

4.2.罗音干罗音(鼾音哨音),湿罗音湿啰湿啰湿啰捻发音)。

4.3.听觉语音

4.4.胸膜摩擦音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准备3-5名有肺部病理体征的患者。

2、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实习,按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检查肺部病理体征。

3、实习结束时写出符合病历格式的实习报告,交教师批改,进行小结或讨论。 

4、结合病人讨论各种病理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五  正常心脏血管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检查顺序、方法和内容。

2、要求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3、掌握心脏听诊的部位、顺序、内容和方法。

4、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S1与S2)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5、熟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

6、熟悉心脏杂音发生的机理和临床意义。掌握听诊要点,正确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实验内容】

1、心脏视诊

1.1.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1.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1.3.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2、心脏触诊

2.1.方法:常用右手掌、鱼际部或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的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2.2.内容:心尖搏动、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心前区是否有震颤(猫喘),注意其部位和时间。

3、心脏叩诊:

3.1.方法:用间接轻叩诊法,仰卧时作为叩诊板指的左手中指放在肋间隙,与心脏边缘垂直。坐位时检查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叩诊的力度适中要均匀。

3.2..顺序:先左后右沿肋间从外到内、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叩诊。

    3.3. 测定左锁骨中线到前正中线的距离,一般为8-10厘米。

    3.4. 正常心浊音界。

3.5. 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4、心脏听诊:

4.1.方法:同学互相听诊及在模拟人上听诊。

4.2.分别在心脏四个瓣膜区听诊:二尖瓣区、三尖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

 听诊顺序:规范顺序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4.3.听诊的内容:包括心率、节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等。

4.3.1 区别S1和S2:区别方法有以下三点:

4.3.1.1 S1音调低而长,以心尖部最响;S2音调较高而短,以心底部最响。

4.3.1.2 S1与S2的间隔(即舒张期)比较长。

4.3.1.3 S1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与颈动脉搏动几乎同时出现,而S2则出现于心尖搏动之后。

4.3.2 听诊时要比较S1与S2的强度、音调及长短;并比较S1在何处最强,比较肺动脉瓣区(P2)和主动脉区第二心音(A2)的强弱。

4.3.3 心音的增强与减弱:S1增强、S1减弱、S2增强、S2减弱。

4.3.4 心音分裂:S1分裂、S2分裂(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固定分裂、逆分裂)。

4.3.5 额外心音:

4.3.5.1 收缩期:收缩早期喀喇音(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4.3.5.2 舒张期:

4.3.5.2.1 舒张早期奔马律、收缩期前奔马律、重叠奔马律。

4.3.5.2.2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开瓣音)。

4.3.5.2.3心包叩击音。

4.3.5.2.4肿瘤扑落音。

4.3.6杂音:几种常见心脏的杂音: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

4.3.7 心包摩擦音。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观看心脏体格检查的录像。

2、在教师指导下,正常心脏的视、触、叩、听诊示教,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检查方法。

3、听模拟人心脏的心音及额外心音

4、听模拟人心脏的杂音及心音分裂。看录像。

实验六  心脏血管病理体征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脏各种病理体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2、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并能区别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及连续性杂音,

3、了解常见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掌握心音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熟悉血管病理体征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5、了解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体征及其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1、视诊 

1.1.心前区隆起  可选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或儿童时期患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进行检查。 

1.2.心尖搏动观察心尖搏动移位现象观察心尖搏动强弱、性质及范围的改变

1.3.心前区其它部位搏动

2、触诊 

2.1.心前区搏动

2.2.震颤收缩期震颤舒张期震颤连续性震颤

2.3.心包摩擦感方法:以手掌小鱼际肌置于患者心前区,即可感到两层心包摩擦的振动,其临床意义同听诊的心包摩擦音,可选择急性心包炎,尿毒症患者检查之。但一般不易触知。 

3、叩诊  通过叩诊可发现心脏浊音界的异常改变,可由心脏或心外因素引起。 

3.1. 心浊音界扩大,系心脏病变所致。 

3.1.1左心室扩大。 

3.1.2右心室扩大。 

3.1.3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 

3.1.4心界双侧扩大。 

3.1.5心底部浊音界扩大。 

3.2. 心浊音界缩小

3.2.1 肺气肿患者,心脏浊音界明显缩小或叩不出

3.2.2 左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心浊音界叩不出或缩小。 

3.3.其他心外因素影响当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时,隔肌上升,并使心浊音界上升,向左右两侧扩大。. 

4、听诊 

4.1.心率改变。 

4.2.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4.3.心音改变听诊心音改变对,要注意心音强度、性质的改变,有无心音分裂及额外心音

4.3.1第一心音:其听诊区常在心尖区,听诊时须注意是增强或是减弱,或是每心动周期心音强弱不等,有无分裂。 

4.3.2 第二心音:听诊区常在心底部。听诊时须注意是增强或是减弱,有无分裂。 

4.3.3 心音性质改变钟摆律、 胎心律这两种变化实质相同,提示心肌有严重病变。 

4.4. 三音律(额外心音):听诊三律时,首先要确定是收缩期或是舒张期,其次是确定这个附加音是出现在收缩早期或是中、晚期,是舒张早期或是舒张中晚期。 

4.4.1 收缩期三音律:收缩早期喷射音、又叫收缩早期喀喇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4.4.2 舒张期三音律: 

4.4.2.1奔马律:奔马律听诊要点:在第二心音出现一个附加音;常与心动过速并存;三个音调相似,三个心音所组成的韵律似奔驰的马蹄声,呈滴嗒嗒音;听诊区在心尖部或胸骨下端左侧。按其出现时分为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中期奔马律与收缩前期奔马律三种。以舒张早期奔马一又称室性奔马律最常见。

4.4.2.1.1 舒张早期奔马律。

4.4.2.1.2 收缩前期奔马律的第三音与第一、二心音性质相似,第三心音第一、二心音音调较低。收缩前期奔马律又称房性奔马律,为病理性第四心音

4.4.2.1.3 舒张中期奔马律又称重叠型奔马律,产生条件是:心率较快,心功能不全且伴有P~R间期延长时更为明显。 

4.4.2.2 二尖瓣开瓣音。 

4.4.2.3心包叩击音。 

4.5. 四音律:较少见。即舒张早期奔马律与收缩前期奔马律同时存在。 

4.6. 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心音以外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它可与心音分开,或相连接,或完全掩盖心音

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时间、性质、传导方向、强度及杂音与体位、呼吸、动运和某些药物有关系。 

4.7. 心包摩擦音听诊方法:患者取坐位,身体略向前倾,听诊部位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其音响特征为粗糙的,似用指腹摩擦耳廊的声音,近在耳边,加压听诊器体件其音增强,与心跳一致而与呼吸关,嘱患者屏住呼吸更清楚,可在风湿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化性心包炎,尿毒症终末期患者听到此音。 

5、血管检查 

5.1. 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检查。 

5.2. 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 

5.3. 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 

5.4. 水冲脉检查。 

5.5. 奇脉检查。 

5.6. 交替脉。 

5.7. 动脉壁情况。 

5.8. 枪击音及氏(Duroziez)双重杂音。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教师先选好具有心血管体征的病人,由教师带领同学实习,同学分组检查病人,教师巡回指导。 

2、结束前进行总结,并提出重点内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3、结束后每人写出符合病历格式的实习报告,交教师批改。 

实验七  正常腹部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腹部检查的顺序及方法,掌握触诊方法,并了解其正常状态

2、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实验内容】

1、腹部的标志、区域或划线

1.1.九区分法:

1.2.四区分法:

2、腹部检查:

2.1.视诊:应注意腹部两侧是否对称,有无一侧隆起或凹陷,有腹水或腹部包块时还应测量腹围的大小。注意腹部外形、大小,肚脐情况,腹式呼吸情况及腹股沟有无病变等。

2.2.触诊:

2.2.1触诊前必须注意下列条件:

2.2.1.1 病人的体位:直立位、仰卧位、右侧卧位。

2.2.1.2 医生的位置:病人采取直立位时,医生坐于病人之右侧;病人采取仰卧位时,医生应站或坐于病人右侧。

2.2.1.3. 医生的手,应温暖灵活、柔和,指甲必须剪短,常用右手检查,检查时主要为指关节及腕关节用力。

2.2.1.4.触诊的技巧:

2.2.1.4.1 触诊的动作应尽可能轻柔,需要时应逐渐增加压力。

2.2.1.4.2 训练病人行均匀的腹式呼吸,呼气时腹壁肌肉较驰缓,有利于进行深部触

2.2.1.4.3 检查神经兴奋性增高的人,当手刚一接诊其腹壁或甚至于还没有接触到腹壁时,常常出现腹肌的急剧收缩,此时需利用与病人谈话来分散其注意力。

2.2.1.4.4 先从无病的部位开始触诊,然后再转到有病的部位。

2.2.2练习腹部各种触诊法:

2.2.2.1  浅部触诊法。

2.2.2.2 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浮沉)触诊法、波动感、振水声、反跳痛:

2.2.3正常腹部触诊的内容:腹肌紧张,软硬程度、较瘦的人可触及脊柱,腹主动脉搏动,右肾下极,在右肋缘下可刚触得肝脏,也可触得乙状结肠,尚应触诊腹股沟部淋巴结及股动脉。

2.3. 叩诊:

2.3.1肝浊音存在否,特别是右腋下部份。

2.3.2肝浊音上界位于右第五肋隙(锁骨中线)。

2.3.3按四分法叩腹部;一般为鼓音,也可能某处出现浊音,视肠胃内容物而定。左上腹胃底处一般可叩得鼓音。 

2.3.4移动性浊音:令病人平卧,自脐部向一侧腹部叩诊,叩得浊音(或实音)后,作为叩诊板的手指勿移动,再令病人转向另一侧,叩原处,如由浊音(或实音)变为鼓音,此即为移动性浊音,同样再叩另一侧。

2.4.听诊:肠鸣存在否,音调高低,是否活跃或减弱。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 由一个学生作被检查者,教师示范。

2、 同学互相检查、在模拟人上检查。

实验八  腹部病理体征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腹部常见体征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重点掌握腹部触诊法及其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视诊 

1.1.腹部外形腹部膨隆、腹部凹陷 

1.2.呼吸运动选择腹膜炎。大量腹水的患者、观察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的情况。 

1.3.腹壁静脉选择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观察腹壁静脉充盈的情况,并按前述方法,检查血流方向。 

1.4.蠕动波选择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型及肠蠕动波的情况。 

2、触诊 

2.1.腹壁紧张度。 

2.2.压痛及反跳痛。 

2.3. 腹部包块检查时须注意其部位、大小、表面状态、硬度、活动态、有无压痛、有无搏动感、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2.4.波动感。

2.5.肝脏触诊: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压痛搏动。 

2.6.胆囊触诊  前已述莫非氏征阳性。选择胆囊积液积脓的患者,触诊胆囊肿大的情况。在头癌患者,检查因胆总管受压,胆囊肿大,但无压痛的征象。此即Courvoiser征。 

2.7.脾脏触诊意脾脏的硬度、表面状况、边缘、有无触痛。 

2.8肾脏触诊  触诊增大的肾脏,须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移动度和敏感性。 

3、叩诊 

3.1.肝脏  

3.2.脾脏叩诊  

3.3.肾脏叩诊主要是肾区叩击痛。 

3.4.腹水叩诊移动性浊音。 

附:大量腹水与巨大腹腔囊肿(如卵巢囊肿)的鉴别:大量腹水患者的浊音区在两侧,仰卧位时脐部常为鼓音区,而囊肿的浊音区在脐周,两侧常可为鼓音区:尺压试验:医生用一硬尺,横于腹壁上,用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囊肿,则硬尺发生与心搏相应的向上方的跳动,这是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而产生的,如为腹水,则没有此种跳动。 

4、听诊 

4.1.肠鸣音。 

4.2.振水音。 

4.3.血管杂音。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教师先选择好有腹部体征的患者,示教检体

2、再由同学分组按检查顺序检查病人,教师指导。 

3、结束前进行小结,见习结束后写出符合病历格式的习报告交教师批改,并组织讨论。

实验九  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内容,掌握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颅神经检查:

1.1.嗅神经。

1.2.视神经: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及眼底检查。

1.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眼裂、瞳孔、眼球运动。

1.4.三叉神经:角膜反射、头面部感觉、运动支功能检查。

1.5.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运动、味觉检查。

1.6.听神经:包括听力及前庭神经功能检查

1.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8.副神经

1.9.舌下神经

2、运动功能检查:

2.1.肌力测定 :主动法、被动法。肌力可分为6级:0~5级。

2.2.肌张力测定

2.3.共济运动检查: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

3、感觉功能检查:

3.1.浅感觉检查:痛觉、温度觉、触觉。

3.2.深感觉检查:震动觉、关节觉(位置觉)。

3.3.复合感觉检查:实体辨别觉、体表图形觉、两点辨别觉。

4、神经反射检查:

4.1.浅反射检查: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高反射

4.2.深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4.3.病理反射检查:Babinski征、Chaddock征、Gordon征、Oppenheim征、Hoffman征。

4.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观看神经系统检查的录像

2、正常查体示教,同学互相检查。

实验十  神经系统病理体征检查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如何通过物理检查去发现和检查神经系统的病理体征,并熟悉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脑神经损害

1.1. 嗅神经损伤

1.2. 视神经损伤  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视野缺损及眼底改变等。

1.3.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

1.4. 三叉神经损伤

1.5. 面神经麻痹

1.6. 听神经损害

1.7 舌下神经麻痹

2、感觉功能障碍

2.1.浅感觉障碍:痛觉障碍、温度觉障碍、触觉障碍。

2.2.深感觉障碍:包括震动觉障碍和关节觉障碍。

2.3.复合感觉障碍:实体辨别觉障碍、体表图形觉障碍、两点辨别觉障碍。

3、运动功能障碍

3.1.瘫痪:单瘫、偏瘫、截瘫、交叉瘫。

3.2.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加、肌张力减弱。

3.3.不随意运动:舞蹈症、摸空动作、手足搐搦、震颤。

3.4.共济运动:感觉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4、神经反射异常

4.1.浅反射障碍:角膜反射障碍、腹壁反射障碍、提睾反射障碍。

4.2.深反射异常: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

4.3.锥体束征阳性

4.4.脑膜刺激征阳性

1.5.拉赛格征(Lasegues sign)阳性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 教师先在病房选择有神经系统病理体征的病人,学生分组检查,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相互轮转。

2、 结束前教师进行总结,见习后学生写出见习报告,教师进行批改并组织讨论和讲评。

实验十一  心电图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

2、掌握心电图的正确操作。

3、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4、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5、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实验内容】

1、简述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电图发生原理、常用导联、心电轴的概念,心电图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2、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及其正常值。

3、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3.1. 左、右房、室肥大。

3.2.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逸搏和逸搏心律)。

33. 心房颤动。

3.4. 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以讲图形特点为主,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正常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2、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异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实验十二    实验诊断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的检验方法,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常用肾功能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脑脊液、浆膜穿刺液的检验方法,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1血液常规检验
    1.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1.2.常规检查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1.2.1.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
     1.2.2.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

2、尿液检验
   2.1.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2.尿液检查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2.2.1.一般性状: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比重。
     2.2.2.化学检查:蛋白质、糖、酮体。
     2 .2.3.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3、脑脊液、浆膜穿刺液检验
   3.1.脑脊液、浆膜穿刺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3.2.脑脊液、浆膜穿刺液检查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3.2.1.一般性状:外观、透明度、比重。
    3.2.2.化学检查:蛋白质、糖、氯化物

4、肾功能试验
    4.1.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4.1.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4.1.2.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
      4.1.3.浓缩稀释试验。
      4.1.4.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4.2.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显微镜、玻片、血常规检测仪、尿液分析仪等。

实验十三    病历书写及常见疾病的病例讨论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完整病历的格式、内容及书写方法。

2、掌握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3、掌握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内容】

1、病历编写的基本要求,病历的格式和内容。

2、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3、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4、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6、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教师先选择好上述各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同学分组按检查顺序检查病人,教师指导。

2、每个学生写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交给老师批改。

3、讨论。

四、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主要实验教材:

邓长生主编,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4月

2.参考用书: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1.课程考核方式

基本技能规范性操作及病案讨论

2.成绩评定办法

考试成绩(70)出勤考核(10)平时成绩(20)

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编号

实验名称

时数

实验类别

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数

实验一

C0413010s01*

问诊

1.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二

C0413010s 02*

一般检查与头颈部检查

2.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三

C0413010s 03*

正常肺部检查

3.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四

C0413010s 04*

肺部病理体征检查

3.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五

C0413010s 05*

正常心脏血管检查

4.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六

C0413010s 06*

心脏血管病理体征检查

4.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七

C0413010s 07*

正常腹部检查

2.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八

C0413010s 08*

腹部病理体征检查

2.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九

C0413010s 09*

神经系统检查

1.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十

C0413010s 10*

神经系统病理体征检查

2.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十一

C0413010s 11*

心电图

4.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十二

C0413010s 12*

实验诊断

4.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实验十三

C0413010s 13*

病历书写及常见疾病的病例讨论

 

2.0

专业

综合性

必修

12

 

执笔人:白骕

审定人:胡群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