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0412005s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和年级:高等护理学二年级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课程总学时:17学时 学分:1
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以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的一门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学科有着广泛联系,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感反应性疾病、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护人民健康服务。
推荐教材:
自编教材《病原微生物、免疫学及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参考书目:
ISBN978-7-117-09077-3 景涛主编.病原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二、课程总目标
病原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纲内容
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油镜的使用及维护
2.熟悉: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方法及原理
3.了解:无菌操作规范
【实验内容】
讲授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操作,油镜的原理、使用及维护,无菌操作规范。学生进行革兰氏染色操作。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 显微镜、显微镜浸油、擦镜纸
2.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培养物
3. 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染液
实验二:细菌培养技术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
2.熟悉:细菌培养方法
3.了解:培养基制作
【实验内容】
讲授细菌培养的目的及操作方法,培养基分类和制作。学生进行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接种、普通琼脂平板分区划线、伤寒杆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液体培养基细菌生长操作。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18~24小时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半固体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3.酒精灯、接种环
实验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药敏试验原理及结果判定
2.熟悉:消毒剂及紫外线的杀菌灭菌原理
【实验内容】
1. 检测空气中的细菌
2. 药敏试验
3. 紫外线的杀菌实验
4. 化学药剂对细菌的影响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大肠杆菌、葡萄球菌18~24小时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
3. 分别含有各种抗生素的圆形纸片、小镊子、无菌滤纸片、无菌黑色纸片、消毒液
3.酒精灯、紫外灯、接种环等
实验四: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
2.熟悉:肠道杆菌的鉴定
3.了解:粪便标本采集及保存
【实验内容】
1. 在SS平板及EMB平板上分离粪便标本中细菌
2. 分别接种可疑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于双糖铁培养基
3. 用玻片凝集法推测致病菌种类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 粪便标本
2. 培养基:SS平板、EMB平板、双糖铁培养基、
3. 诊断血清、生理盐水
4. 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等
四、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主要实验教材:
自编教材《病原微生物、免疫学及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2.参考用书:
ISBN978-7-117-09077-3 景涛主编.病原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备注:授课结束后,明确以下内容
五、考核方式
操作规范性
(如:操作态度、规范性、正确性、熟练程度,结果可靠性,具体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
六、成绩评定
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如:考试成绩、出勤考核、实验报告,具体评定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
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
实验编号 |
实验名称 |
时数 |
实验类别 |
实验类型 |
实验要求 |
每组人数 |
实验一 |
C041200501 |
油镜的使用及革兰氏染色 |
3 |
专业基础 |
验证性 |
必修 |
2 |
实验二 |
C041200502 |
细菌培养技术 |
3 |
专业基础 |
验证性 |
必修 |
2 |
实验三 |
C041200503 |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3 |
专业基础 |
验证性 |
必修 |
2 |
实验四 |
C041200504 |
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 |
8 |
专业基础 |
综合性 |
必修 |
4 |
|
|
|
|
|
|
|
|
|
|
|
|
|
|
|
|
注:
1、实验编号:实验编号十位,前八位为该课程代码(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代码),第九、十位为该门课程的实验序号(01-99),独立设课的实验编号最后一位为“*”,非独立设课的实验编号最后一位为空。
2、实验类别: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研究、其它;实验要求:必修、选修、其它。
执笔人:盛业萌
审定人:贺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