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的前身西藏公学、西藏团校,从1957年开始筹建,1958年9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至今已经走过了55周年了。在热烈庆祝建校55周年的时候,我们这些亲自参加学校筹建,几十年来与学校同命运共呼吸,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西藏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老民院”,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使我想起了许多难忘的回忆。我是1957年从西藏带领学生第一批到达学校的,开始在西藏团校从担任首任班主任、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起,到后来当教师再到(预)科、系领导工作至1994年离休,37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做学生工作,和藏族等各民族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也交识了不少终身难忘的朋友,使我深深感到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性。
下面就西藏公学时期的班级工作简介如下:
首先是党委重视,组织保证。建校以来,学校党委、部(系)党总支一直十分重视班级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加强了专职班主任及藏语文、汉语文、数学各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的选拔配备,把政治素质好,了解西藏热爱西藏,懂藏语的同志分配到教学第一线担任班主任、教师;另外,党支部建在班上,班主任任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并兼团支部书记,在部(系)、科党总支、主任领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全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班级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如班主任、教师工作职责(包括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学生守则;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比制度等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加强了对班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和重视。因此,党的领导,组织保证,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二是建立建全班级学生群众组织。首先选举班长、小组长(兼宿舍舍长)成立班委会、学生会,下设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治保委员、卫生委员、生产劳动委员、文体宣传委员。班长、学生会主席、委员由全班学生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成立班团支部,下设组织委员、学习委员等,由学生团员担任支部副书记;另外还有少先队组织,由辅导员负责。这些群众组织的建立,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形式,是加强班级基层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织保证,也是教师包括学校各级领导深入基层与学生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三是要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放在全班工作的首位,贯穿始终。我校是一座民族院校,有多个民族的学生,来自西藏全区各个不同地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也是宪法明文规定了的,不但是班级工作的首位,也是全校工作的重点。
四是由班主任每周主持召开一次有各学科任课教师、辅导员参加的联席会。这是一次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会议。学校的工作计划包括教学计划由学校统一制定下发,各部(系)也有计划,各班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出每周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做到周周有计划,周周有检查总结,以保证班级工作正常健康运转,使学生始终沿着党的教育方针,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五是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民族院校的特点之一,是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都喜欢文艺,个个能歌善舞,这为开展班级、学校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娱乐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远离家乡,初次来内地学习,没有假期也没有条件回家,难免有念家之情,理所当然,可以理解,再加上又没有电视、电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成立业余文工团,班级组织文艺演出队,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排练节目,进行宣传演出,也可以集体跳锅庄、踢踏舞、家乡舞等,校园内不但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也可以看到身着盛装的藏族男女学生,在鲜花盛开的校园绿草坪上,围成圆圈,舞动双袖,飘逸潇洒,歌声优扬,跳着欢快的舞蹈···我们的文艺演出不光在校内,还下到部队、机关单位、农村、工厂进行慰问演出。二部十四班辅导员阿旺曲珍老师在省委小礼堂演唱的藏族古典宫廷乐曲朗玛《阿玛列弘》女声独唱,一曲唱响,受到领导的欢迎和好评。这些演出,不但密切了对外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丰富了学校文化生活。除了歌舞演出,还配合汉语文学习,练习说汉语,编排一些小节目小话剧,进行演出。1961年,我在西藏公学二部十四班任教时,曾把古希腊寓言故事《农夫与蛇》和中国古典神话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分别编成两个小小的话剧,用汉语演出;1963年在一部一班时,为配合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又编排了小话剧《雷锋与少先队员》,同样用汉语演出,既锻炼了汉语水平,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使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到学生的好评和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班级工作要把全面关心学生,全面细化管理工作,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做好。当时学校学生都来自西藏各地区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见闻较少,出身贫苦,解放前,深受三大领主的残酷压迫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文化水平是文盲,故国家对我校学生经费实行全包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心照顾;另外,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内地学习,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也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想家等。但他们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政治素质较好,对党对社会主义对人民解放军有深厚的感情,思想单纯,性格直爽,生活简朴,热爱劳动,求知欲强,学习刻苦,尊敬老师,关心集体等。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和具有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感情上把来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当成自己的阶级兄弟姐妹,进而进行全面地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全面管理,即不但要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衣、食、住、行,处处都要关心,要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老师的身影,学生上街、洗澡也有老师陪同带着,晚上查铺给学生盖被子,并形成制度规定: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各级领导也要轮流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出操”,即“五同”。一天不是管8小时,而是要管24小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耐心补课,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对住院病号要关心看望;班里要建立学生卡,内容包括家庭住址、人口、经济状况、体检表、学习成绩等,老师不但要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还能了解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以便关心帮助;藏历年前,班里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免费给每个学生家长寄一封信,介绍学校情况进行慰问、报平安,并希望能及时回信保持联系,以免学生挂念。这一做法,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这种集学校教育和家庭式的教育于一身,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既是老师又是亲人,师生关系和民族关系亲密无间,使学生感受到党的温暖,从而激发了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觉悟不断提高。这种亲密、和谐、团结、平等的师生关系,几十年来一直被校内、区内传为佳话,让人难以忘怀,也给人留下永远美好的记忆。
以上仅是个人的经历和回忆片段,不一定全面准确,而且学生和学校的情况和以前相比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尽管如此,我认为,加强和做好班级基层工作的基本精神,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传统仍然值得借鉴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