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大家谈

当前位置:首页 >> >> 大家谈

摆卉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新时代就业育人工作注入强大思想动能

发布时间:2023-05-18来源/作者:习近平新时代主题教育专题网访问量:2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立意深远、气势磅礴,凝结了划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开拓了建设现代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光明前景,是方向道路的政治宣示、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峰、复兴图强的行动纲领、自我革命的郑重承诺、踔厉奋发的精神旗帜,让全体中华儿女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在报告其中的精髓要义,深刻理解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优先发展”“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既是国之大计,也是民之大事,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可以说,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之举,是维护就业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在前期读书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就加强毕业生就业育人工作,提出三点工作思路。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就业招生与培养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对人才培养效果的直接呈现,是对“为谁培养人”的最好回答。

构建就业、招生与培养三循环三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就业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进行推进,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积极破解这一难题,学校积极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调整优化生源结构和专业分布,加快构建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已经先行先试开展了一些值得总结提炼的方法举措。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就业对学校招生计划安排、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反馈作用,优化调整学科与专业体系,积极打造服务需求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注重立德树人,彰显家国情怀,建设全要素协同的就业育人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六点殷切希望中,第一条就是“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连接起来的重要途径。相比于过去“一颗螺丝钉”“一个岗位从入职到退休”的明确单一,如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多元、直接、个性化等特点,经济回报、个体价值、幸福生活等成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与职业诉求。同时,就业目标模糊、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方向过于集中、高依赖性低自主性等择业观方面的偏差也时有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人到哪里去”这一关键问题。

要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本身就蕴含着育人职能,无论是就业服务、生涯教育还是就业管理,在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始终贯彻育人的理念、起到育人的效果,以就业育人的温度强化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切实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就业育人融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推动课堂育人、活动育人、宣传育人、服务育人、榜样育人相结合,建设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的就业育人生态系统。

在学生就业服务与生涯教育中,既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对职业的期待,更要触动学生在“与祖国同行”的报国之志中实现职业理想,启发大学生正确认知个人期待与国家利益、社会需求、集体利益的互动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的新阶段,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寻找“中国梦”与“青春梦”的结合点,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培育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大志向、大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投身到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基层组织、乡村振兴等领域,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激发学生的求职内生动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教育引导学校毕业生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保持平实之心,找准自我定位,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就业岗位。

三、提升服务温度,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就业指导全过程服务管理支持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目前,内外经济压力增大,对学校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个巨大挑战。客观环境暂时无法突破下,进行自我的内部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还普遍存在就业意愿不强及职业定位不清、就业选择多元化、对就业形势缺乏清晰认知、就业期望较高等普遍现象,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职能力,让毕业生能够更从容地应对职业竞争,切实形成创业、科研助理、基层服务、升学、企业就业、体制内就业、新兴网络就业等多形式的就业格局,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开展就业学习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和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结合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实习为补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规划体验周、创新创业大赛等为载体的多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此外,学校也要给就业指导教师发展的空间,重视解决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逐渐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地位,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开展精准帮扶,提升服务温度。学校就业特殊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肢体残疾学生、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要建立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策”跟踪管理和“一对一”精准帮扶,既要在经济上为困难群体提供专项补贴,又要在实际行动上为这部分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持续关心关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做好与人社部门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及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要做好诚信教育和法律教育,保护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大学生防范意识。    

链接多方资源,加大管理力度。探索“政府机构+学校+校友+专任教师+企业”的联动育人模式,逐步实现由单一主体育人到多方主体共育,构建学校主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就业育人格局,为提高毕业生快速就业提供保障。立足于国家政策,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一系列人才政策,例如生活补贴、学费补偿、工龄延续、工资提档、创业税收优惠、创业信贷支持等,学校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有利资源和信息,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精准掌握就业数据,搭建就业“供需”。学校层面健全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学院层面构建就业人才数据平台,班级层面建立就业资源信息平台,做到就业资源及时有效供给。实现线上模式和线下模式的相互补充,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加大网络招聘,推动网络签约,打造“云招聘”模式,开展“云面试”的新招聘形式,最大程度上提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互赢,良性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就业育人是新时代新形势赋予高教战线的新使命、新任务。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就业育人的创新实践,以实际行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