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下午,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共20余人围绕话剧《不准出生的人》举行小型研讨会,就剧作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时代意义等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会由院长王军君教授主持。
文学院院长王军君教授认为,《不准出生的人》自1964年首演以来多次重排复演,成为西藏话剧团的保留剧目,还曾被八一厂改编为电影《雪山泪》,经过几十年时间考验,已成为西藏话剧的经典之作,尤其是这次改编将剧情与党中央为西藏在内地设立的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大学联系起来,又在西藏民族大学演出,可谓绝妙之笔,寓意深刻。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年之际,《不准出生的人》用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更好发挥了讲好中国西藏故事的作用,让观众了解历史真相,珍惜当下生活,审美意义与教育意义融于一体。
徐琴教授说,这部话剧通过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借用尼玛的视角,向观众呈现出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话剧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灰白的色调来表现旧社会的苦难,特别是借夜晚的黑暗来暗示所处时代的黑暗;剧中善于接受新思想的青年强巴赠送给达瓦的五角星,将故事推向高潮,是全剧最明亮鲜艳的颜色,象征着解放军的到来给西藏带来希望和光明;作为整个故事的经历者,扎西一直弯着的腰,是贵族农奴主对底层人民压迫的表现,象征着封建农奴制度这座大山紧紧压在他们身上。整部剧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戏剧冲突激烈急遽,借艺术的方式还原历史,展现了新旧社会的变化,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震撼,其主题中的牢记历史感党恩,不忘初心,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
胡沛萍教授从话剧剧本矛盾冲突、故事悬念设置等方面对话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部话剧不但主题鲜明,能够引导观众认识旧西藏农奴制的腐朽与野蛮和西藏解放进程的历史必然性,而且通过许多悬念的设置和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演绎,以及演员们专业、精湛、情感饱满的表演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部既蕴含着很高的思想价值的话剧,也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于宏教授认为,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农奴家庭因旧西藏腐朽落后的制度所造成的妻离子散,亲身父女不得相认的悲惨遭遇,深刻而形象地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历史真理。整部话剧情节紧张曲折,情感饱满,富有艺术感染力。
栗军副教授认为,话剧《不准出生的人》虽是一部老剧本,却有新面貌。话剧设计了一个人物尼玛,是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1959级校友,一出场就有很强的带入感。观众看到尼玛和强巴开始起来反抗时都激动地鼓起掌,主人公扎西的表演非常敬业出彩。
魏春春副教授认为《不准出生的人》是一部经典的西藏题材的红色话剧。西藏话剧团四代演员的倾情出演,一以贯之的彰显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文化传承,体现出西藏文艺界中华共同体文化意识的自觉建构。他还通过查资料发现,西藏话剧团与西藏民族大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刘淑婷说,话剧《不准出生的人》通过扎西一家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封建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有力地说明了共产党为西藏各族人民带来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