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科资源>>学科动态 >>正文内容

学科动态

培养辩证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刘杰

一、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以及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第二;第一决定第二,第二反作用于第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这一观点,会鉴别许多非马列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试题中的“思想”、“意念”、“主观认识”、“价值观”、“文化”、“思潮”、“政策”、“指导思想”等的决定作用就可以统统排除。

例如:(2014.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3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    )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解析:③④两项中价值观的“决定作用”显然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予以排除,故选A。

 

二、变化恒久远,矛盾永流传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如果有永恒的事物,那就是“变”。除了所谓的“虚空”,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完全孤立的事物,没有矛盾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树立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2014.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0题)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    )

① 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② 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③ 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④ 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解析:拿破仑看到的“狮子”,与今天的“中国”是不一样的,这是坚持发展的观点;看“狮子觉醒”不能只看到威胁,还要看到“机遇”、“和平”和“进步”,这坚持了全面的观点。题目中的“机遇与威胁”、“和平与动荡”、“进步与倒退”与选项中的“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故选B.

 

三、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7世纪末,在普鲁士王宫里,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讲他的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不少人不信,请宫女到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叶子。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红楼梦人物448人形态各异,梁山108条好汉,性格样貌各不相同。即使复印件和原件也不尽相同。推而广之,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社会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民族、群体,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制度、政策、措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那些诸如“相同”、“同一”、“趋同”、“消灭差别”、“取消差距”、“甲就是乙”之类的说法就很容易辨别其正误了。

例如:(2014.全国课标Ⅱ文综卷.第19题)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

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世界上没有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海峡两岸的文化的差

别也不会消失,恰恰相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故排除③④,选A。

再如:(2013.江苏.政治卷.第17题)

当今世界,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建立长期、稳定、

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    )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③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④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他各国都奉行吗?不是还有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吗?排除①,人和人的利益差别都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差别就能消除吗?排除④,答案自然是C。 

   

四、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偏激言行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适度的“言”使人悦耳爱听,适度的“行”,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否则,只会如俗语所说“糖多了不甜”、“蜜多了发粘”。明白了这个道理,诸如“越多越好”、“越少越好”、“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此类的说法就不难辨明其真伪了。

例如(2013.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5题)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人均储蓄2554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 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     )

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 ②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 ③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 ④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第②项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任何事物的增长都有一个限度,储蓄不会随着GDP增长而无限增长,也不会同步增长,甚至,在GDP增长加快的某些特殊时期,如通货膨胀初期,储蓄会急剧减少而进入投资领域,故排除②。第③项中说,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用“比较”一词,非常注意分寸和火候,体现了适度原则,也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题意,故当选。答案当在B和D中选出,也就是在①和④中选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储蓄会减少,排除①,故选D。

再如:(2014.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6题)

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

A.大幅度提高税率         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解析:领会了适度原则的内涵和实质,本题中的“大幅度提高税率”、“提高职工工资”和“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等说法,很容易被排除,发展才是硬道理,故选B。

 

五、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合二为一

看问题要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固执一面,偏执一词。特别在分析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时,不能只看到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作用,在判断形势的时候,只看到形势大好而看不到挑战和困难,评价人物也不能只看到历史的进步性而看不到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在让考生谈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影响之类的主观性试题中尤为重要。

例如:(2013.安徽政治卷.第8题)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C.认识世界要发挥文化的作用   D.要发挥文化改造世界观的能动作用

解析:看待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其优秀的成分,也要看到其糟粕的一面,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所以,A排除,文化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C和D项的说法都很笼统、不准确,予以排除,故选B。
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