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校园动态 >>正文内容

校园动态

秦都随笔——击鼓其镗诉衷肠

击鼓其镗诉衷肠
   
            ——读《bèi ·击鼓》

,即邶国之乐风。

邶国,西周初期,豫中之封国。其被分封者,乃商纣王之子武庚。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为了加强奴隶制政权的统治,采用分封制。《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王朝统治者尽可能的将同姓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也相应的把一些功臣贵族、古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建立些许异姓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共同拱卫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武王为了规范安置殷商遗民,管理教导他们遵守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将原商朝王畿之地分为三块:在殷都朝歌以北建“邶”、在朝歌以南建“”、在朝歌以东建“卫”三个诸侯国,且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今安阳),称邶国。同时,周王又派自己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后来,周武王去世,武庚串通三监背叛宗周,结果,武庚和管叔鲜被诛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原来的邶、、卫三个封国统一划归为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国,继领“殷商余民”,从此,邶国之民与邶国之地尽属卫国,而邶国在历史上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西周初期众多封国中寿命最短的一个封国。

邶国寿命虽短,其地尽属卫国,然而其故地之乐风十九首,流传了下来,供后人传唱吟诵。

《击鼓》其诗,选自《诗经》中的《邶》。

这是一首久处战场的士兵所唱的思乡之歌!

这也是一首久服兵役的征夫想念家中的妻子之歌!

这还是一首渴望和平且痛斥战争的悲歌!

鲁隐公4年,即公元前719年,在邶国被废撤300多年后,卫国国君州吁联合陈国、宋国和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卫国大将公孙文仲率军队出征。《击鼓》其诗,讲述了一位在外长期征战而不得回归家乡的士兵的控诉,无休止的战争影响了很多家庭的幸福,在外征战的士兵不但厌战,而且思念家中的妻子,同时还面临着在战场上丧失性命的危险。

本诗分为五个小段,每段四句,每句四字,凡八十字。

第一段:诗人写自己不幸被迫远征南方,“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战鼓咚咚咚地擂起来,将士们拿起武器,踊跃前进。很多人在国都大兴土木,到漕邑去筑城,却把我派出去和大部队一起向南征战。

第二段:诗人写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心情,“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我跟随公孙文仲将军的部队出征,联合陈国与宋国等一起讨伐郑国。此战役结束之后,他们(卫国的统治者)还是不让我回家,我心中郁闷之极,忧虑不安宁。

第三段:诗人叙写军心涣散,人马疲惫,“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行军途中,部队在某一个地方暂时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有的战士丢失了自己的战马,到哪里去找呢?结果在山林的脚下发现了。

第四段:诗人追忆与妻子别离时感人的情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生离死别之际,我拉着你的手,与你信誓旦旦的约定,今生与你白头偕老。

末段:诗人尽抒痛恨战争和长期服役的怨诉,“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原以为我与你的离别是短暂的,谁知道他们(卫国的统治者)竟然不肯让我活着回去。服役的时间太长了,他们对我一点信用也不讲。

两千七百多年过去了,后世的许多人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无不对此诗中的战士充满同情,无不对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争感到厌恶,无不对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给与无限的憧憬,无不感佩“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人间绝美的爱情誓言。

·击鼓》其诗,品其文字,情景逼真;感其文风,委婉有致!而诗人的感愤忧愁,着实令人摧肝断肠!2015-12-16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