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9
来源:附属中学
浏览次数:4120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首先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刻领悟素质教育与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摈弃“唯智主义”,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了解幸福,感受到幸福,并且学会追求幸福。
【关键词】:素质教育,幸福,唯智主义
引言: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但是我国很多学校依然无法落实,然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在知识的层面上和幸福感的影响上都是巨大的,本文我们首先介绍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结合古人的教育观点,我们知道要想是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公民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一生教育当中的一部分,“唯智主义”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摈弃“唯智主义”,落实素质教育,教育很大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更加幸福的生活,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幸福,感受到幸福,并且学会追求幸福。
1.素质教育
1•1古代社会中提倡的教育
中国古代《管子》提倡“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才能和谐,和谐后才有团结与成功,因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前提应该是有道德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老子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发展应该是和谐发展,他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该是:天地人都要“道法自然”。而要想做到道法自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每一样素质都必不可少。
《大学》之中提到关于能把学习学好的规律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而这其中也离不开道德教育,以及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通俗一点来讲,人要想思考的更深一点的话,必须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只有一个人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很多正能量,才能有更好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古人的眼中,要想达到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并且更好的进行学习,还是得提高人的素质。
1•2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缘起是在1985年,邓小平在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把“把教育搞上去”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联系起来论述,邓小平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可能达到。”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缘起。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的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生存,这是以上三种学习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大教育支柱简单的来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这里的核心是做人,中国提出的素质教育与国际上提出来的四大教育支柱是基本上吻合的,其核心任务也在学会做人。素质教育与中国古代的“武士教育”,近代的“绅士教育”,现代的“精英教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不是单纯的像之前的以升官,发财,出名等为目的。素质教育最大的优点在于既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还可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想是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必须要全面展开并落实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教育和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所受的任何教育都是为了更幸福的活着,可以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加幸福,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讲,教育应该是其一生的事情,“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个人一生教育当中一个阶段当中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谈谈中学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2.学校教育能为中学生的幸福做些什么
大部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描述有以下几点,有一份不太累,挣钱能养活自己,能养活父母,学生在对幸福的认识上,普遍强调对物质追求的满足,他们是比较务实的,而且很多学生并不是过分的追求奢华,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只要有足够的钱,生活上较为舒适即可。
但在精神追求上相对匮乏。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讲,青年人本应该是最充满理想,富于挑战,有抱负的一代,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大部分青年人的精神满足局限于“没有烦恼”,“没有压力”,“小有成就”,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青年人如此老气横秋呢?而此时我们学校的教育又能做点什么呢?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2.1帮助学生认识幸福
虽然说在这个社会好的生活总是建立在财富、理想、情感、健康之上,但作为青年一代,能够在这黄金岁月当中做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是最重要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应该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因此,真正的幸福的感受,应该是很踏实、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做最好的自己。
2.2家校合作
在中国,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的聊天内容里设计到的往往只是“如何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规范孩子的一些行为,比如不要惹是生非”等等,在很多的家长会上,家长只是作为参与者,旁听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入场的,而针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灵的教育则相对缺乏。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往往家长认为孩子的一切教育都是学校的责任,甚至更为恐怖的是有部分地区,孩子在放学期间或者是寒暑假期间发生的种种安全问题都要向老师追究责任,这很显然是不符合道理的。关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其实学校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如家长。所以,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学校应该和家长联合起来,大家要分工明确,相互补充,相互督促才能更加平衡学生的教育。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人的教育是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只有学校,家长,社会三者联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
2.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在在国内外主观的幸福感的研究中,人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斯塔和麦克雷认为人格特质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格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因此对中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学校教育当中怎样才能注意到学生人格的培养呢?首先我认为要赏罚分明,公平和公正是每个中学生都渴望的,在学校里,老师往往把好学生定义为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这种观点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有挫败感,渐渐地,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在学校当中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在内心当中很可能会觉得这个集体抛弃了他们,冷漠,孤独,不团结等等负面情绪接踵而来,学生的这些消极情绪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情绪。而如果一个老师如果做到公平、公正,学生自然会信任教师,教师的观点,学生不会出现太多抵触。其次,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时时刻刻紧扣我们素质教育的主题,不要总是认为,学习最大,学习是唯一的,从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让很大一部分学习不好的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寻找不到快乐,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这学校的教育,如果是这种情况发生了,学校的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反而抹杀了学生本该有的快乐,因此,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当中时时刻刻渗透素质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2.4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
洛克曾经说过:“对于人世间幸福状态的一种最简洁而充分的描绘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们可能会追求什么样子的幸福不同,但是健康的身体确是每个人的欲求。从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六艺”中的“礼、乐、射、御”到西方国家《理想国》当中的体操与音乐的训练,无不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忽视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人们所想到的教育大部分是学问。学校当中的运动会,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虽然说花样很多,但不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运动会上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运动会上只是看客,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意识,良好的体魄是我们将来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
总之,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幸福也不单纯的是指快乐,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选择。学校教育对一个人幸福程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人们的幸福感离开了学校教育也可以存在,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让一个人幸福,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学校教育对一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很大。首先学校教育不应该是抹杀学生幸福感的地方,现在很多老师家长“唯智主义”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是全面的,公正的,并且争取把所有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大的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人生当中最关键的时候找到真正的自我,做到更加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1985年,邓小平在教育工作会议。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3]《管子﹒兵法》,作者管仲
[4]《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经》是孔子同一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道德经》
[5]《大学》首章。作者是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
[6]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生教育
20151102
版权所有 © 2024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