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停用)

语文课堂如何“对话”

时间:2017-12-19

来源:附属中学

浏览次数:4034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可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实现“双促双发”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地“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沟通,这种沟通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能使学生者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弘扬,教师、学生、课本、环境整合为一体,从而使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根据笔者近一年的实践来看,应该说“对话”型语文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也放飞了教师久受压抑的心灵,确实值得探讨。

一、质疑文本,激活思维,捕捉“对话”的良好契机。

 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时,师生之间围绕“庭中的枇杷树是谁栽的?”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然难忘。学生甲说:“这棵树是归有光栽的,因为根据上文来看,归有光特别怀念亡妻,‘吾妻死,室坏不修’可以见出他对妻子一往情深,因此肯定会在妻子死去的那一年栽下这棵树,以此来寄托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学生乙却说:“这棵树应该是归有光的妻子栽的。因为她知道她的丈夫是爱她的,她不忍心丈夫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于是忍着病痛栽下了这棵树。”学生丙说:“从上文写的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及述小妹语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二人感情很好,生活非常幸福、温馨,因此他们二人会栽下这棵象征二人感情的长青树。”学生丙的话还未完,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按照教参上的说法,这棵树应该是归有光栽的,可我在备课时发现这种说法还存有诸多疑问,于是在本节课结尾,我将这一疑问抛了出来,没想到竟引起了如此激烈的争论,我当即指出:“没想同学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可以说同学们将这篇散文读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谁栽的,作者通过这棵树巧妙地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含而不露,感人至深,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过人之处。”学生点头称是,面有喜色。由此可见,于无疑处设疑,是盘活语文课堂,师生、同学之间充分对话的重要途径。

二、因势延展,由内而外,构建“对话”的立体空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共同生活的时代永远是师生深入思考,平等对话的不竭源泉。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推动师生双方去思考,去辩论。近两年,随着枝江地区经济的发展,“乞丐队伍”竟一下子宠大了许多,由此引发了一场“该不该给钱的争论”。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我要求学生分头去准备,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专题辩论,学生甲说:“我们现在可不要太心软了,也可千万不要像小时候一样在路边看见一个很可怜的人,手里没钱,还特地赶回家,拿了钱,给他送去。现在可千万不要再做这样的傻事了,小心被人骗。”学生乙说:“我不禁想起金庸先生,他每次出门时都带一大把零钞,随时洒给路边的乞丐,当有人问他怕不怕受骗时,他笑着回答说:‘一百个乞丐中总有一个是真的吧!我能帮一个就算一个。’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他的想法与小孩子一样简单、单纯。可是我们,我们十六七岁的青年们在干什么?在猜度!在变得世故!我们口口声声说着善良、同情,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相信人心叵测,所以我们看不准苦难的颜色;我们害怕受骗上当,所以我们关上了援助的大门。我们应该是这个样子吗?戴着十六岁的面具向冷漠过渡?”学生丙说:“根据本人长时间观察,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支‘队伍’是在北山超市开业一周后出现的,他们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下午5:35分左右——正是人流高峰期,难道这些乞丐还有统一的‘上班时间’?而且那一帮‘儿童乞丐’要起钱来,总是理直气壮,你不给钱,他便不放行,有点‘先礼后宾’的味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显然是受到了大人的教唆的。我们不反对给街头的乞丐们施舍点什么,但我不会让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平百无故地流走。善良是无价的,钱财可以丢失,但当需要我们奉献自己的善良的时候,就必须启动慧眼,看看到底是奉献了善良,还是玷污了善良,我会永远守护着善良,我会永远用智慧捍卫善良的纯洁。”学生丙的发言从实践中来,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其他同学也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辩论的行列中来,讨论向更深处发展。在本节课结束时我说:“今天的讨论充分展示了每位同学的思想个性,相信同学们之间亦可取长补短,丰富对于善良的理解。其实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多姿多彩。因为思想的棱角是个性的萌壮;个性的萌壮,是生命的张扬;而生命的张扬,是人类的梦想。所以无论何事,无论何时,还是什么地方,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思想,应该让我们的人生,如终闪耀独特的光芒!”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改革单一的平面的思维模式,转向立体的复合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师生、同学间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重要桥梁。

三、以情怡情,滋养精神,丰厚“对话”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堂不仅仅可以听到同学们思想拔节的声音,还可以见到因为感动而泪流满面的情景。语文课堂本是一方沃土、是滋养师生情感之树的泉源。当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走进了语文课堂,看到齐忆苦的泪水洒遍了他狂奔不已的整条路时,我大哭不已,学生亦大哭。当五·一假期来临,我说:“在现代社会里,家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加油站。希望同学们这次回家后能帮父母做一次饭,多和父母说说话,把油加满,然后我们一起往前跑!”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我读到高三一位同学的作文:“爸告诉我妈肚子里长了个肉瘤,每天妈都忍着剧痛依旧不停地劳作,直至昨天疼倒在地上才躺在床上。爸说他借说来看我,才把妈带去看了一次医生,医生说得立即住院。可妈说我复读已用去几千元,而且她在医院也住不习惯。因此坚决要求回去。她给我那包梨其实是爸买给她的。在爸告诉我一切时,他笑了,笑得很苍凉……”我泪流满面,泪眼朦胧中,我听到了我的同学们痛哭的声音。……记不清多少次这样流泪的情景,每每读到流泪的文章,我总是读给我的学生听,我们一起流泪,我的学生呢,常常也自告奋勇介绍一些感人的作品,就这样,学生一起与我痛苦并快乐着。其实,师生、同学间情感上的对话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贵在自然,真切,慢慢地,我的学生原本枯槁的文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兴趣也浓厚了。可以说,以情怡情,情感成了联系师生双方的纽带,成了净化师生心灵的灵丹妙药。

 总之,用“对话”来重构语文课堂,师生、同学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入课堂,平等对话,将还语文课堂以自由驰骋的蓝天,在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里,大鹏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百灵鸟儿也可以自由地歌唱。他们的翅膀不再锁着链子,他们的嗓子也不再痛苦地发痒。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