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研科
执教老师:张 宁 |
班级:高一七班 |
课型:新授课 |
教学方法:导学试 |
教具:多媒体 |
课时:一课时 |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
课题:涉江采芙蓉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韵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2)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爱与离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幸福的爱情是一样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氓》中那场有始无终的爱,让人清醒;《孔雀东南飞》中那场虽生不能依,却死而相随的爱,让我们钦佩;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到一千八百多年前,去感受一场“同心而离居”的爱……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共19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三、串解诗歌
1.涉江:蹚水过江。
2.芙蓉:荷花,常寓坚贞之意,音谐 “夫容”。
3.遗(wèi):赠,送。
4.远道:远方。
5.漫浩浩:路途遥远无尽头。
6.同心:夫妻感情融洽、深厚。
四、散绎诗歌
通过刚才的串解,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充溢在诗歌中的思念之情,但我们也有一点疑问:到底是女子在思念男子,还是男子在思念女子?我们通过散绎来解决我们的疑虑吧。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多情的女子们荡一叶小舟,在盛开着兰、蕙芳草的湖岸泽畔穿行,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芙蓉,嚷嚷着回去要送给心上人:这是怎样的热闹与欢愉啊!
【知识归纳】
散绎是以散文化的语言,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对诗歌的空白与跳跃处加以丰盈的一种翻译方法。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试着对这首诗进行散绎。
五、研读诗歌
当我们弄清楚了谁在思念谁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贪心的想:诗人是如何把这种相思表达的如此深沉而悠长的。
【知识回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确:通过想象家中兄弟登高时念叨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高考链接】(2005年,全国II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知识归纳】
悬想法(对写法)是诗人在表达思家怀人之情时,不从自己入手,却从对面着笔,想象自己所想之人此时也在深念自己的一种表现手法。
六、拓展延伸
【写作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黄巢的黄巾军起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师生齐读】
故乡,那盛满温情的地方,
有软玉温香的迷醉,
有红襟翠袖的温馨。
空间的无限辽阔
时间的无尽悠长,
等待的无望,思念的酸楚,
让两颗紧相融合的心无限地拉伸,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
它是一种祈求,一种盼望,
祈求社会的安宁,盼望家室的团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有一种感情,叫“同心而离居”。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手法,是“Ta也在想我”。
这节课,我们领悟到个人的悲欢总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八、课下作业
如果你觉得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那么请你想象“回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中男子的心理活动,以男子的口吻写出来;如果你觉得诗歌的主人公是男子,那么请你想象“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几句中女子的心理活动,以女子的口吻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抒情主人公:
女子:涉江采芙蓉,想象爱人也在思念着自己,不由长叹
(实----------------虚--------------------实) 悬想(对写)法
男子:想象着爱人涉江采芙蓉,自己在还望旧乡,不由长叹
(虚-----------------------实-------------实)
201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