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科资源>>学科动态 >>正文内容

学科动态

精心设计,完美呈现

摘要:语文教学效率包括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数量,为了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做了探讨:设定具体、微观、不宜多的教学目标,适当取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灵活而不失冷静,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慎重,重点探讨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关键字:质量  数量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个话题已经有许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耐人寻味的阐发,有的确是真知灼见。在这里,我仅通过我的经历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堂教学效率应涵盖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教学的质量,即教学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重在学生的实际收获。二、教学的数量,即在单位时间里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重在教师的有效教学。

鉴于以上两方面内容,在设计教学时,应重点考虑,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

目前,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以下几个倾向的影响:1、媒体教学手段掩盖了教学实质内容。2、偏离文本的空泛讨论脱离了语言文字本身。3、固定教法的影响使课堂教学力求面面俱到,使鲜活丰富的语文课堂变得程式化,死板僵硬,这实在有违语文课的初衷。前两者给教学涂脂抹粉,但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神采与光华,而最后一点使课堂有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一、设定具体、微观、不宜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层级。学科有学科宏观目标,教学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间都是有着具体联系的,因此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微观、不宜多的。

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如果这节课承载太多,则势必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学生也味同嚼蜡,难以获得真正的能力,反不如只涉及一至两个具体微观的目标,当堂讲透,讲活,并配以适当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写作方法,这样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胡同文化》。本文题目包含的文化二字使这篇课文看似艰深,使人仰望。与之相反,课文内容却十分鲜活,非常亲切。因此,若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文化二字上,则语文课就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且内容要么空泛,要么艰深,要么玄奥,区内高一学生很难理解;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北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方式来理解胡同对人思想的影响,将目标转回课文,回归语境,这样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落实了重点,收获会更大。

二、适当取舍教学内容。

教材本身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为使课堂教学有效,适当增删教材内容乃必然选择。减量不减质,增量更添质,达到知识的有效性。有效的知识指学生未学且学后奏效的教学内容,包括新的教材和相关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和学生状态有关。不要教给学生学生正确但无效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成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

例如作文训练。

每月都有一次600-800字的大作文,四次700字左右的小作文,结果就是学生失去写作兴趣,教师疲于批阅,如此的作文训练标准针对高中学生,确是太僵化,而且作文字数和训练是否有效并无必然关系。其实,完全可以将小作文改为专题语段训练,会取得很好的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篇综合训练,方可构成作文训练层级。

例如诗歌教学。

《虞美人》不足以展示李煜的精神风貌,根据学生状态,完全可以适当增加二至三首李煜的典型诗词,形成专题讲座,这样增加的知识既有效,学生也会全面掌握重要诗人的诗词内容、情感、精神。

三、教学过程要灵活而不失冷静。

语文课堂不应缺少活动,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尤其要注意的是,反对动则滥,动则乱。学习是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热闹是暂时的,沉静是长久的,而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

例如古文教学。

学生对相隔久远语言生疏的古代经典自然会产生厌烦心理,而传统的古文课堂倒不如说是古代汉语课,死板、机械,再加上区内学生特殊的学情,古文课如何上好,上出精彩,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便成了我探索的重点。给课堂内增加小活动是一个方法,但应该避免华而不实,基础的文言常识学生也必须掌握,这就让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里,我只介绍我摸索出的两种方法。

(一)结合课下注释就能疏通的简单课文大胆交给学生来讲,事先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听的过程也就是对照的过程。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补充订正,这样的方法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完全可以还原古代场景,表演、吟诵,这样做有几个优点,一是学生熟悉了课文,二是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三是了解了课文语境。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终究是引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以及探索的热情,活动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不能现场演练,手忙脚乱,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将课堂内容转换为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慎重。这里重点探讨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科技手段的参与使现代教学手段不同与以往,而广大的学校中,媒体教学是新兴教学方式的主要部分。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新、活、华而滥用媒体辅助手段。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教学方式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永远只是辅助手段,我认为课堂其实很简单:抬头、低头、动手、开口。抬头听讲,紧跟教师思路;低头思考,时刻不离文本;动手练习,知识化成能力;开口答、疑,扩展个性思路。这些才是课堂的主体,贯穿其中的就是思想,即教师如何解读课文,如何发展课文,学生学到哪些基本知识,得到那些启发,从一篇篇经典课文中思想受到了什么启发,以及内化为个人修养的有多少。媒体永远当不了主角,它只充当着这样的角色:激发兴趣,思路串连,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教师、学生、课本、思想,永远在课堂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以试想,一堂花哨热闹的课,教师激动,学生浮躁,事后再反思,究竟质量有多高,有多少正确而无用的内容充斥着课堂?如果《荷塘月色》变成了荷花图片展,或是图说清华校史,抑或是图文并茂朱自清生平介绍,那就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原因就在于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时刻要记住,一节课,短短40分钟,要么有用的信息量加大,要么一个重点讲解透彻,就是不广则深

语文课,往大的说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往小的说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教师就是师父,要把最有用最有效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徒弟。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教给学生有效的知识,并让学生有效的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行不断的探索。

(文:张怡忱)

 

【作者简介】

    张怡忱,200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工作于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名热心、细心、真心的教师。平时喜爱钻研,有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藏教育》《新课程》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