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康欣平副教授接受中国西藏网“对话藏学学者”栏目专访

发布时间:2013-10-12 信息来源: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 浏览次数:3624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日前,本基地康欣平副教授接受中国西藏网“对话藏学学者”专栏采访,以下为全文:
    
[对话藏学学者]康欣平:晚清时期三位性格迥异的驻藏官员
      作者:陈小刚 发布时间: 2013-09-05 19:0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今年7月1日,随着位于拉萨八廓街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正式对公众开放,清政府驻藏大臣这一制度也开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那么,“驻藏大臣”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清政府为何要设立这样的制度,体现了其怎样的治藏思想?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不断衰落,西藏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此时期的西藏治理亦成为了清王朝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对此,清政府是如何处理的?有哪些关键的历史人物?
    带着上述问题,中国西藏网特约通讯员采访了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康欣平。
    开遍西藏的“张大人”花
    中国西藏网:晚清清廷治藏一直是您研究的重点,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之路?
    康欣平:由于工作关系,我对西藏近代史研究产生兴趣。近代史研究中,对人事向来十分重视,“驻藏大臣”这个重要角色自然引起我的关注。从雍正六年(1728)起,清廷为安定西藏局势,正式设驻藏大臣,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务总理西藏事务大臣”,终止于宣统三年,历史上共有五十多人担任过驻藏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之外还有驻藏帮办大臣,为驻藏办事大臣之副职,亦为驻藏大臣群体一部分。
    在我最初的研究中,有一个人引起我的兴趣,他就是张荫棠。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张荫棠被任命为驻藏帮办大臣,但是他坚辞不受,被委以留藏妥办开埠及查办藏事的重任,实则为钦差大臣。次年四月,张荫棠离开西藏。
    张荫棠在藏时间短暂,但筹藏思路颇有体系。我的研究发现,民族主义思想在张荫棠筹藏思路中有所体现:政治上,他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清廷对西藏的主权;经济上,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并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文化上,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
    这些主张和措施对西藏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主张为西藏上层所赞同。据说他进藏时还带去了一种花,播种后,这种十分美丽的花开遍了西藏,一直盛开至今,以至于后人就把它取名为“张大人”花,由此可见张荫棠在西藏的名誉声望是非常高的。虽然张荫棠在之前研究者那儿归入驻藏大臣,我觉得准确一点应称其为驻藏官员,驻藏大臣当然是驻藏官员。
   “开门揖盗”的有泰
    中国西藏网:驻藏大臣、驻藏官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张荫棠一样,想方设法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还出现了不少只顾个人安危的“反面人物”?
    康欣平:正如你所说驻藏大臣、驻藏官员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张荫棠一样。其实张荫棠是个异数,他来自广东,为晚清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他捐赀为官,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对当时国内国际时局有相当了解,这些资历及知识对他在西藏期间行动大有裨益。
   晚清时期,清廷在西藏最大的问题是维护国家主权,这一问题因英国两次入侵西藏而产生并发酵。此时,清廷驻藏大臣或官员,最好是懂得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家交往法则的人,张荫棠显然具备这样的条件。与张相对应的,如我们经常指责的驻藏大臣有泰,可称为“反面人物”。
    有泰为英国第二次侵略西藏时的驻藏大臣。他在英军进入拉萨时的做法可谓“开门揖盗”,作为驻藏大臣,他竟协助压迫西藏地方与英军签订条约,而自己也欲签字,完全不懂这将严重损害国家主权,所幸为清廷外务部所制止。吴丰培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有泰在藏“劣迹多端,丧权辱国,媚外苟延,贪婪昏聩,乃驻藏大臣昏之最,也是破坏汉藏人民团结的罪魁”,批评可谓严厉。
    当然,历史研究应该在情感基础上更进一步,探求历史的因果及其运行的机制。为什么会出现有泰这样的驻藏大臣?这倒是值得探究问题。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为,驻藏大臣职位向为满蒙亲贵所占据,然此缺为苦差,派往官员当然不是最优秀的。加之晚清时满蒙亲贵中懂外交人才极少,这是造成有泰在拉萨差点酿成大祸的最直接原因。跟张荫棠相比,有泰不具备在晚清时成为合格驻藏大臣的知识结构及视野。
   中国西藏网:您如何看待有泰其人?
    康欣平:有泰作为一名驻藏大臣,他在西藏尤其在英军入侵进入拉萨时的所作所为可以说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他后来受到张荫棠弹劾,被革职查办流放张家口。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评价十分负面的驻藏大臣却留下了在藏期间最丰富的史料。有泰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初三清廷派有泰为驻藏大臣,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初六日离开拉萨,他在日记中留下有关西藏的大量记述。这些日记几乎逐日而记,涉及西藏政治、历史、宗教、风俗、外交、地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泰驻藏日记》集政治史、外交史、风俗史、宗教史、社会史、经济史等方面内容于一身。
    事实上,有泰在担任驻藏大臣之前,就已经有长期记日记习惯。他从同治四年(1865)三月二十五日开始记日记,至宣统元年(1910)二月十四日止,也就是他去世的这一年,前后长达46年,占据他66岁寿命的三分之二强,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记日记非有坚强毅力不可。
   上世纪90年代曾出版吴丰培先生整理的《有泰驻藏日记》,200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又影印出版《稿本有泰文集》,这些史料出版为研究提供了方便。不过可惜的是,学界在利用有泰日记方面并不充分,既有的少量论述及研究也是用其所记证其之罪,发后见之明者多。
   我对自己的有泰研究有个想法,尽量到历史现场去理解。举个例子,如张荫棠指责有泰在藏“颟顸误国”,有泰自己却不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自己很冤枉,缘何如此?这就必须进一步对有泰的思想意识及当时历史“场域”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并非为有泰 “翻案”,却可以深化对有泰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的理解,进而深化对那段历史的理解。
    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
    中国西藏网:刚才说到有泰,能否谈谈接替他的也就是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
    康欣平:联豫为内务府正白旗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授为驻藏帮办大臣,次年(1906)十月升授驻藏大臣,在藏期间推行新政,为清季最后一位驻藏大臣。以往学者对联豫的评价并不高,如出版于1942年《驻藏大臣考》的作者丁实存认为“其人实无开济之才,其所办理事项……多为张荫棠、赵尔丰之主张创设,联豫踵成其事,而其才力又不足以干济之,故多无成就”,更为严重的是联豫与十三世达赖失和,致使其逃亡大吉岭,“为亲英之张本,罪尤不可恕矣”。我曾经就丁实存其中一个说法“与达赖十三失和”进行过小小辨析,认为其说法来自朱绣1925年所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
    我在参酌相关史料基本判断,书中描述联豫与十三世达赖“失和”材料失真之处颇多,此处不展开,有兴趣可找来文章看看。我做此文有个想法,就是在研究中需要一些考辨,通过对材料分析判断,从而使研究结论更为可靠。联豫这个人曾随薛福成出过国,对洋务、外交并不陌生,符合清末驻藏大臣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任命联豫在我看来清廷选择并不错。
    清廷“一体化”的努力 
   
中国西藏网:您对晚清西藏治理总体有何看法?
    康欣平: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局”,其中在外的重要体现为西方列强侵略与步步紧逼。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边疆地区陷入危机,这个危机亦主要来自列强侵略,西藏也不例外。
    西藏在晚清时期受到英国两次侵略,这两次入侵,尤其是第二次入侵深深影响了后来清廷对西藏的治理方式。有学者称,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在边疆地区治理有一个“一体化”的努力,我赞同这个观点。就西藏地区而言,由于英国入侵,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受到挑战。
    因此,从张荫棠整顿藏事弹劾有泰力主新政,到联豫继续推行新政,这一系列做法目的都是加强清中央实际控制能力,以回应英国所谓的主权挑战,故清末清廷西藏治理措施演变有其逻辑。当然晚清西藏治理思路及措施演变,本身就有风险,如激化与西藏上层既得利益者的矛盾,种下清末民初西藏乱事的因子。历史的评价不一定以果断因,我个人对晚清西藏治理的评价并不低。
    康欣平简介:1973年生,陕西岐山人,历史学博士,现任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清廷筹治西藏思路及措施的演变研究(1887-1911)”等多项科研项目,曾公开发表《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张荫棠筹藏时期为考察》、《从“收回”到“赏给”:1896-1897年间清廷处理瞻对归属事件析论》、《前倨后恭:有泰与联豫在西藏期间的交往》、《联豫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失和”析论》、《有泰与清末西藏政局的演变》、《张荫棠治藏的思想资源》等多篇有关晚清西藏治理、驻藏大臣、驻藏官员的学术论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