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师生风采>>学生佳作 >>正文内容

学生佳作

高考作文真的很蠢吗?

导语: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历年高考后最富争议的话题。从几百年前考的诗文、策论到民国时期的杂文、政见,再到今天的新话题作文和散文,高考作文虽然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摸索,但口碑却一年不如一年,乃至全民吐槽高考作文题目似乎已成为了每年6月的一个节日,然而高考作文真的很蠢吗?

要点

1高考作文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方向正确吗?

2高考作文实际实施上达到目标效果了吗?

3如果高考作文“高逼格”化,可行吗?

不出所料,每年的67号之后,高考作文这个话题都会被拎出来遭受万人鞭笞,并在全民范围内开展一场作文题目吐槽大赛,在试考生有仇报仇,往届考生有怨报怨,还有部分“有识之士”对中国教育殚精竭虑、痛心疾首。乃至这个场景总会让我想起电视里死刑犯游街时的画面,什么鸡蛋柿子萝卜白菜一股脑地往脸上扔,那叫一个惨。

于是前不久,新生代作家韩寒也向高考作文发炮,指出高考作文实在很蠢,大家一致回应表示认同。

那么高考作文这种命题生硬、思想空洞、写法系统化的写作方式真的很蠢吗?

当我们看到有人用竹篮子打水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好蠢;当我们看到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扔一穗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好蠢;当我们看见有人捂着耳朵偷铃铛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好蠢。

所谓蠢,说白了就是想的不对,做的不好。

所以我们判断一件事蠢不蠢,就得依靠这两个标准:

第一,想法和目标的方向正确吗?第二,实际实施达到效果了吗高考作文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方向正确吗?

高考作文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高考,一个是作文,这并不是一句废话。

首先我们来谈作文这一要素,我们在审视高考作文的时候,实际上不能将高考作文和文学素养混一而谈。就目前以“普智”为目标的十二年义务教育来看,作文这个项目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文字运用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用文字尽可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是更清晰、更流畅、更准确,文学性则是一种进阶要求。所谓进阶要求,就是做到了加分,做不到不扣分。

那么高考作文题目就应该秉承着这样的目标和原则,让考生完成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表述观点”的解题过程。在高中平均语文水平的大环境下,“恰当地理解材料、准确地表达观点”要比“更具美感地文字更有深度的思想”更重要。换而言之,这叫基本功。

有很多人问写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提炼出的这些观点有什么价值?韩寒也这样问,高考作文这样的文章让一个知名作家觉得很蠢。

我的太爷爷师从晚清的一位的镖师,是关东八极拳的行家,老头子八十岁的时候仍精神矍铄,一记手刀能劈断桌角。我小时候就被太爷爷就逼着练八极拳,练过功的都知道,扎马步是种何其痛苦的过程,它痛苦就痛苦在你永远不会理解扎马步到底有什么用

然而巧的是,无论是八极拳还是长拳,是外家的通臂拳还是内家的太极拳,扎马步都是必备的课程。

扎马步虽然又丑又累又死板,但是它对习武之人的下盘、平衡感、核心力量、意志力都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提升。

让解读更准确,逻辑更清晰,表达更流畅,这就是写作能力的基本功。至于思想深度和文字美感则是气力和招式。所以在12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锤炼写作能力的基本功就是“作文”这一项目的首要目标。

   再看高考这一要素,高考的目的并非是培养人才,那是教育该干的事,高考的目的十分简单,那就是分出高下

然而评判文章实在是太过主观的事情,主观到同一篇文章,阅卷老师口味的不同就会决定一篇文章分数也不同。于是分出谁更清晰、更流畅、更准确”就成为了高考作文的主要任务。历代高考,通常你只需要做到这三点,你就一定会获得一个不低的分数。在此基础上,如果你具备更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或者展现出了更深刻独特且合理的主题思想,那么你就有了获得高分的资格。

所以,如何更好地规避阅卷人主观意识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左右、如何更直观地检验考生作文能力和文字基本功的高低就是高考作文的第一任务。

高考作文实际实施上达到目标效果了吗?

尽管系统化会扼杀一些灵感,但就提高平均水平、普及化和训练基本功这三大目标而言,系统化依旧是不二之选。

将作文能力系统化,虽然会使得文学本身逐渐丧失其艺术性,但却为作文能力的普及带来了巨大收益。因为事实上,99%的学生在将来都不会从事文学相关工作,而他们却需要在步入大学前迅速掌握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表述观点”的能力,需要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分析事物利弊,说服他人的能力。这也是在未来的路上所必需的技能,不置可否的是,这样的技能需要系统化的训练。

所以以高考作文为出发点的作文学习,实际上正在培养这样的能力。

并且,新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记叙抒情式散文三者兼容的命题模式,在保证了掌握技能就能拿分”的原则之外,依旧承认文采思想对一篇文章的影响。真正具备出色文学才能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后者来获得更高的分数。

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相对公平的。那么我们初步判断,高考作文在实际实施上可以说达到目标效果了。

如果高考作文“高逼格”化,可行吗?

1913年北京大学试题:雨中感想

2009年法国毕业会考试题:是否拥有选择就是获得了自由?试评阿伦特《人的状况》选段。

2010牛津大学招生试题:如果有更多科学家从政,社会会更好吗?

这些试题在调动考生积极思考、考察思想深度、检验文学功底等方面讲的确是完胜我国高考作文试题。但如果将之应用到我国高考作文试题中却未必行的通,可以预料,这样的题目一定会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变态题目”的代表。

其一,高考的广度决定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总人数达到了900多万的考生群体,这个群体中作文能力和水平差距甚大,因此高考作文试题必须要保证能够同时匹配考生群体的高低两端。尽管这些题目的确是检验思想和文才的试金石,然而很遗憾的是,目前考生群体的平均水平还不足以驾驭上述题目。

其二,这些 “高逼格”作文试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陷,并在中国高考的严酷环境下会被无限放大,那就是主观性太强,评卷老师的品味和喜好足以左右考生的分数。公平的选拔,就要有公平的标准。第一要有利于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就能判断一篇作文体现出来的能力。第二要体现出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如果因为阅卷老师的主观意识让考生在高考中“莫名其妙”地失了分,这实在是太过残忍而危险的事情。

其实当我们揪着更先进”和“更合理”不放的时候,常常就会忽略可操作性对一个方案的决定性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说,高考作文无论从目标方向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并非很蠢,并且,高考作文逐渐成为目前最公平最客观的检验方式。

然而蠢的是什么?

大堂哥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有次考试写作文,题目大概是“春来草自青”,大堂哥义愤填膺奋笔疾书,那篇文章至今仍认为写得不错。

然而老师给的分数十分不理想,我愤怒的找到老师问我的立意没有问题,我的文笔也很好,为什么会得这么低的分数?

老师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你不要太自我,你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你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绝对耳熟能详的话,在做任何一科任何一题前,老师都会“细心”地提醒你:你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或许这种本末倒置、满是官僚气的怪思维,才是最蠢的地方。

结语

高考作文真的很蠢吗?显然不是的。

它的模式并非全无意义

然而如何能让基本功的考察更纯粹,如何增加思想文采的附加值,如何抵制“你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这样的怪逻辑,都是高考作文在未来的路上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6.7.1